English

新一代军人形象的生动塑造

2006-07-0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国防意识与文化自觉

仲呈祥

近十年来,我

国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成就斐然,引人注目。从《潮起潮落》到《壮志凌云》,从《和平年代》到《突出重围》,从《光荣之旅》到《DA师》,从《归途如虹》到《沙场点兵》,从《我们的连队》到《炊事班的故事》……一批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覆盖了海、陆、空三军,兼容了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的艺术形象的优秀作品,不仅受到全国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而且在荧屏奏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新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为我军导弹部队“筑巢”的工程兵传神写貌的21集电视剧《石破天惊》,又一次标志着我国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可贵的新突破。

这种新突破,首先表现在善于把强烈的国防意识审美化、艺术化地消融在整部作品的创作思维过程中。国家的安全,国防的意识,对于在以和平、发展、合作为共同主题的国际环境下保障祖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宏伟大业的顺利推进,至关紧要。这无疑理应成为军旅题材文艺创作的重大题旨。而通过观众面广、影响力大的电视剧艺术形式,对全体国民进行强化国防意识的熏陶和教育,极有意义。在这里,审美化、艺术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作品吸引力、感染力的强弱,决定着广大观众是否喜闻乐见。观罢《石破天惊》,深为荧屏上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团长石万山、总指挥郑浩、营长张中原、清华大学“国防生”魏光亮、士官齐东平、女工程师林丹雁、女军医周亚菲、随军家属高丽美等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的精神轨迹和灵魂嬗变所感染,深为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环境造型的逼真艰险和艺术节奏的环环相扣所震颤。尤其是孙炳乾为首的间谍网的狡诈行径及其最终被一举全歼,更是令人在“国防”上获得了警示!伴随着荧屏上“大功团”官兵们“筑巢”的“石破天惊”,观众鉴赏心理上也激荡起“国防”的“石破天惊”;人们在不断获得审美惊奇和视听快感的同时,也情之所至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一次生动而又深刻的国防意识教育。想当年,观众从《导弹旅长》里了解了导弹部队里发射官兵们的风采;如今,又从《石破天惊》里目睹了这支部队里“筑巢”官兵们的风貌。两部作品,堪称姊妹篇。导弹部队的子弟兵通过荧屏以艺术方式向祖国和人民汇报了累累硕果;人民透过作品更加理解和热爱自己的导弹部队子弟兵。军民团结如一人,共筑国防意识的钢铁长城,试看天下谁敢来犯!

这种新突破,还表现在创作主体所具有的对文艺创作有着普遍意义的可贵的文化自觉意识上。包括电视剧创作在内的整个文艺创作,其创作主体在文化建设意识上是自觉还是盲目,直接关乎作品的成败。著名文化学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临终前积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验、智慧和感悟,意味深长地告诫后学:“一个知识分子应当怎样去履行时代赋予的责任确实值得认真想一想”,“五四这一代知识分子生命快过完了,句号划在什么地方确实是个问题。我想通过我个人划的句号,就是要把这一代知识分子带进‘文化自觉’这个大题目里去。”以我的理解,就是要自觉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努力发展和谐文化;就是要自觉地在纵向上既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又与时俱进地充分体现鲜明的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就是要自觉地在横向上既立足本国而又注重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就是要自觉地反对文化建设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坚守中华民族神圣的精神家园,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素质。如果说,伟大的人民军队,捍卫着伟大祖国的物质疆土;那么,像《石破天惊》这样的军旅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则从一个重要方面以清醒的文化自觉意识捍卫着中华民族神圣的精神家园,捍卫着伟大祖国崇高的美学疆域。

《石破天惊》创作主体这种可贵的文化自觉意识,突出地体现在自觉地以审美方式理解、诠释和艺术呈现人民军队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并与时俱进地注入浓烈的实事求是的当代科学精神,从而使以石万山、魏光亮为代表的两代军人形象更富思想新意和时代特色。譬如,围绕着“装空调”事件,总指挥郑浩固守传统,认为必须艰苦奋斗,反对安装空调;而团长石万山则从实际出发,指出因气候炎热,官兵都患上了“烂裆病”,无法正常休息,严重影响工程施工进程,便勇于承担责任,决定给战士宿舍安装空调,结果,此举大大激励了官兵的斗志,有效地加速了工程进度。郑、万两种思维,两种效果,孰是孰非,不言自明。剧中魏光亮带领官兵们不得已到小河边裸晒以治疗缓解“烂裆病”、女军医周亚菲误入令大家虚惊一场的细节描写,真实感人,发人深思,有品位,有情趣,以艺术方式呈现出郑、石两种思维的是非曲直。

作者为中国文联副主席

关注战士关注基层

陈先义

《石破天惊》真实地向观众展现了导弹工程兵部队的火热生活,展现了围绕我导弹工程兵某师承建的“世纪龙”工程一系列复杂的反间谍斗争。在国家战略格局的大背景下,作品突显了我战略导弹部队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突显了我导弹工程兵部队的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无论在故事结构、人物塑造诸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其中,多处催人泪下,为军内外广大观众认识了解导弹工程兵这支特殊部队提供了一部生动的范本。

我认为,这部作品最鲜明也是最成功的地方,便是他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关注“底层”,是近一个时期文学界、影视界、戏剧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什么是我们军旅文艺要关注的“底层”,那就是基层,那就是士兵。《石破天惊》一入戏就把艺术的触角伸向了最基层,伸向了普通士兵。说是导弹工程兵师,其实主要写的是大功团。而在大功团,一营一连一排所占的比重又最大;作品涉及的人物很多,但其中最具个性光彩的是石团长、张营长、魏连长、齐排长,而其中对人物转变过程、性格刻画最为感人也是最为完整的当数两个小人物,一个是农家子弟齐东平,一个是清华大学的高才生魏光亮。我之所以特别提出这样两个人物,是因为这样的人物类型过去往往是被忽略或常常被置于陪衬的位置上,更多的戏一写就是司令员、军长、师长等上层人物。其实,小人物写好了,才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同。在部队,像齐东平这样的人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编导赋予他的语言、情节、故事都完全符合了这个人物的身份。

当然,写好基层,写好士兵,并不等于你把战士的形象搬上画面就成功了,就写好了。更主要的是,更真实地再现当今军营生活中的现实矛盾,将矛盾写好了,才真正见编剧导演的真功夫。在这个问题上,编导没有回避矛盾,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去大胆表现。比如,围绕战士对师里郑总指挥违反科学随意改变施工方案的不满,围绕当今基层官兵在时代变化中的个人家庭生活、升迁进步诸方面遇到的诸多困扰,作品都没有回避。而是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大胆表现。其效果不仅没有负面影响,反而使观众对今日军营多了几分理解,更加喜爱我们的基层战士。作品中许多情节设置,也十分具有生活气息。比如围绕一名战士私自离队探家所展开的人物对话,营长张中原,总指挥郑浩,团长石万山,还有

打匿名电话的士官及魏光亮、齐东平的语言,都鲜活生动,就像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一样。尽管那个私自离队的战士是违纪的,但人们更多的是同情齐东平、张中原、石万山,痛恨告密者。实际上,这次事件的根源围绕的是因一个提干名额所发生的十分微妙的较量。这样的事,不用说在部队基层,在机关也早已是司空见惯,这样的事,应该说属于军营生活的负面,但作者大胆表现,且比较成功。

当然,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作品,《石破大惊》也有它的不足。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人物设置。作为一个重点国防施工项目的总监,派林工这么一个青年女性不是不可以,但我认为确实缺少生活依据。感觉仅仅是为了安排一个女性以更容易设计故事。这个人物的语言在设计上也确实存在诸多漏洞,在一个时时处处受条令条例管理约束的军营里,她对石万山在任何场景、任何地方必称“大哥”,这让在军营生活过的人感觉不真实,也不舒服。此外,在人物设计上的第二个弊端,作品没有超

出此前作品中靠血缘关系结构故事的老套路。退役中将和外甥魏光亮这种在军营极为罕见的关系,让观众很容易想到《沙场点兵》中的师长父子及诸多电视剧的人物设置这类老套路。其实,军营中这种关系不是没有。但在文艺作品中成为一种套路,观众也同样是反感的,对这种套路,对此前的一些作品观众已多有批评。这一点,也同样是这部作品的不足。

作者为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

当代军旅电视剧的一部力作

丁临一

《石破天惊》是今年以来中央电视台在第一套节目黄金时间隆重推出的又一部正面反映当代军旅生活的力作。它为一代又一代扎根深山、献身国防的英雄官兵们树立起一座精神的纪念丰碑。

《石破天惊》中的我战略导弹部队工程兵“大功团”,是一支在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曾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北京第一条地铁建设及为我国的战略导弹部队“筑巢”等诸多重大工程建设中迭创佳绩。在新世纪之初,当我军某新型战略导弹正式装备部队,列入战备值班序列之际,“大功团”又光荣地承担了为新型战略导弹“筑巢”的“世纪龙”工程的战斗使命。与以往的重大工程建设任务相比较,“世纪龙”工程任务更紧急、质量要求更高,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大功团”还要同时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内外部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从内部环境角度说,我军编制体制、技术装备的重大变革,对于当代军人的整体素质、知识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外部环境角度说,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尤其是商品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也对军人的职业操守提出了新的考验,给军人的恋爱婚姻、军人的家属就业等等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矛盾新问题。所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石破天惊》正是大胆揭示了当代军人所面临的新考验新问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成功地塑造了石万山、张中原、林丹雁、魏光亮、齐东平等鲜活感人的当代军人典型形象。

石万山作为“大功团”的团长,毫无疑问在剧中处于一系列矛盾冲突的中心。他身患严重的工程兵职业病胃病,在紧张的施工任务中既无法为父母尽孝,也无法为远方的妻儿分忧。当工程中出现大塌方,自己老首长的亲属、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入伍的魏光亮与代理排长、技术骨干齐东平被困在坑道中的时候,是听凭感情的冲动,不计代价、不计后果地马上组织大规模营救,还是科学理性地谨慎展开营救,石万山比任何人都承受着更重大的精神的情感的压力。当魏光亮这个有“背景”也有才华的青年知识分子来到军营,一度与基层官兵格格不入、屡屡发生冲突的时候,敢不敢严格要求魏光亮,坚持大学生入伍必须到基层锻炼一年的制度,能不能在精神层面包括知识层面乃至技能层面收服魏光亮、并

帮助其逐步融进“大功团”这样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英雄集体,对于石万山来说也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考验。可以说,石万山堪称是一位成功的集时代光彩与人性光彩于一身的当代军人典型形象,他上承“大功团”这个英雄群体的光荣传统之精华,下启新一代军人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围绕着石万山的形象展开,《石破天惊》中还饶有新意地刻画了一系列既富于生活实感又具有理想精神的当代军人形象――营长张中原善于打硬仗、恶仗,危险境地总是身先士卒,而对于士兵的成长、对于自己的婚姻危机又显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宽厚的胸襟;工程师林丹雁的哥哥就是多年前牺牲在导弹阵地建设中的“大功团”的烈士,在石万山等哥哥的战友们关怀下完成了高等学业又坚决返回国防工程第一线建功立业;魏光亮经受住了女友出国不归的情感折磨与工程兵战斗生活艰难困苦的洗礼,在“世纪龙”工程建设中找到了实现自己人生价

值的位置与途径,也寻找到了新的美好的爱情;齐东平屡次在提干问题上遭受挫折,依然在工程突击战斗中忘我拼搏,最后在险情发生时首先指挥战士们撤离,自己英勇地牺牲在大山深处……这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命运跌宕起伏,情感相互映照,共同组成了一座坚实壮美的当代军人的形象群雕。

作者为武警部队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

时代需要这种力量

李洋

观看电视剧《石破天惊》,想到许多许多。首先,这是一个新鲜的选题。导弹工程兵的工作生活鲜为人知,所以,那句“献给为共和国战略导弹筑巢的人们”就很有“揭秘”感,很多报刊就以“《石破天惊》揭秘导弹工程兵”吸引读者观众的注意。其次,该剧有个好名字。这使人想起那句老话,一个好的名字意味着作品成功了一半。《突出重围》原名叫《世纪闪电》,《DA师》原名《前沿》,《沙场点兵》原名《骄子》,《石破天惊》原名《地下天空》,比较起来,还是最后确定的名字更理想。其三,全剧叙事平实、真切、很生活。这部作品“扬长避短”,没有拉开架势虚张声势,而是从导弹工程兵的日常生活切入,近距离地细描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职业操守和融在血液中的浓郁的“国家意识”、“军人意识”。其四,触及了“国家安全”的敏感话题。间谍线索的引入,使得以往将“国家安全”局限于“军事领域”的视野拓展到了隐秘战线。成都军区即将拍摄的《国家英雄》将更深入地触及这一话题。《石破天惊》率先迈出了这一步,成为它可看性的重要情节线之一。其五,弘扬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几乎所有的军事题材作品,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宣扬这种精神,《石破天惊》在处理上更加平和自然,但不失撼动人心的力量。导弹工程兵的精神“扎根山沟、拼搏奉献、攻坚克难、敢为人先”实际上是这两种精神的具体体现。相对来说,“风烟滚滚唱英雄”容易,和平年代英雄赞歌的吟唱却不易。《石破天惊》是新世纪、新阶段又一曲动人的军旅英雄赞歌!我们需要这种声音,需要这种力量。

军队电视剧创作目前比较繁荣,年度制作总量逐年攀升,去年突破400部集,今年的数量预计基本稳定在300多部集。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播出“瓶颈”。军队的电视剧大多瞄准中央电视台,最后拥挤在央视排队待播。至今依然有十余部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待播,给依托制作内容生存的军队各电视艺术中心带来很大的现实压力和挑战。怎么办?大家都很焦虑,中央电视台也不好马上“消化”这么多作品。在十余部质量大多不错的作品中,今年央视开年首播了北京军区的《沙场点兵》,后来一套又播出了武警的《热带风暴》,《石破天惊》是第三部年内在央视黄金一套播出的剧目,足见这部剧的份量、魅力和竞争力。7月下旬,空军的《垂直打击》将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如果加上10月八一厂拍摄的红军长征题材《雄关漫道》,年内将有5部军事题材长篇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沈阳军区的《陆军特战队》也在积极冲刺“黄金一套”,后边还有十余部作品处于尴尬等待的状态。我们的确需要以“少而精”的精品战略,调整我们的创作生存方式,同时开拓省市台、地方台市场,走出去寻找出路。走“华山一条路”,路子会越走越窄。

我浏览了一下互联网有关《石破天惊》的网页,“百度”上有9万多,google上已突破10万条,而2002年的《导弹旅长》不足1万条,可见《石破天惊》还没有播完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应当说,二炮的电视剧创作,现在的形势在全军走在前列,《石破天惊》后还有史诗剧《天啸》、传奇剧《狼毒花》、传记类《彭雪枫将军》、室内剧《门诊部的故事》等等,题材储备多,发展潜力大,前景看好。可以说,二炮的电视剧创作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轨道。

我的粗浅理解是:站在铸造“国家安全”的短板地带默默坚守,不懈工作。一句话,我们在做我们最应该做的“国防文化”,这是一块短板,我们有责任把它做好做结实。电视剧《石破天惊》在德国世界杯期间播出虽然会受到一些影响,流失部分球迷观众,但它所延续的是,军队电视文艺工作者十几年来一直坚守的“军队强、民族兴、国家旺”的路线,是对“国富民强”之外另一个概念的有力延伸,那就是“一个兴盛民族的背后必定站立着一支强大的军队”。《石破天惊》再次让观众有机会感悟这一点。

作者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艺术局干事

崭新的风采鲜活的人物

边国立

表现工程建设、突出方案之争并由此形成矛盾焦点似乎已成为某些影视剧的套路,纵观《石破天惊》全剧,某导弹工程师大功团接受的为新型导弹筑巢的“世纪龙”工程本身则更多是围绕创作宗旨的背景、副线,或者说是一种象征。编导着意强调的是官兵大无畏的奋斗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精神的统一,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今天,在人们日益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时代环境中,我们看到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安危而默默奋战在大山深处的大功团官兵,奉献和牺牲一如既往地体现在他们身上,这自然有着显在的社会比照的意义,团长石万山是一个代表,他带着严重胃病忘我工作,直到累吐了血,但编导没有停留于此,我们从许多场景中看到的是,在“世纪龙”工程中,掘进、装载、排渣、浇铸等,都是技术要求较高的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严整的队伍、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严格的技术把关,例如发生塌方事故后,技术总监林丹雁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发现是膨胀围岩作怪,进而采用相应的施工方式,这些都显示着这支工程兵队伍的素质。更有意味的是,全剧不再单面突出不怕苦、不怕死,团里给战士宿舍装100多台空调,爱护“战斗力”,开设官兵心理咨询室,在网上办“知心姐姐专栏”等,强调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视。

军事题材电视剧在塑造人物方面渐有模式化趋向,《石破天惊》也面临新的难度。编导立足生活,在塑造富有个性色彩、又有部队特色的人物形象方面有新收获。表现在剧中几组人物关系特别是人物感情线方面,有层次,多角度,又有凝聚点。为导弹打洞,为国家安全尽力,这肯定是这些从事导弹工程事业官兵的大情感凝聚点;他们和她们又是有性格光彩的活生生的人。清华大学研究生魏光亮上尉,是总部钟副政委的外甥,烈士魏铁柱连长的遗孤,刚来时不安心,与战士隔膜,在塌方中被战友所救,绝处逢生,精神升华,成长为老一代工程兵的合格继承人。军医周亚菲与魏光亮从陌路到恋爱,是对魏光亮人品的肯定和成长进步的认同,是包含小情感的事业大情感的升华;郑浩与林丹雁,在工作的磨合中增强认识、由单方面追求到最终有了心灵的相通;从农村入伍的代理排长齐东平,很想提干,魏光亮来任代排长他有情绪但他支持魏光亮工作,他想着为父亲捐肾,怒打破坏营长婚姻的王经理,表明他并不把提干当作惟一人生目标。在泥石流发生时,他为大家而牺牲,是一个有很强生活感的英雄。班长方子明,也想提干,写匿名信告发齐东平私自批准战士王小柱离队。营长张中原一方面为齐东平承担批假的责任,对王小柱看病重的父亲最后一面给予理解,一方面狠狠批评方

子明的“小我”,同时他充分肯定方子明的“大我”,并在方子明复员离队时将妹妹介绍给他。这种艺术处理方式,耐人寻味。石万山与郑浩两位主官的关系,也别有意味。他们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有争执,能直抒己见,也有相互理解,郑浩几次宽容石万山对部下的“护犊子”,是对长期战斗在一起的生死与共的战友情感的理解。他们在互补的过程中,达到领导层和谐的关系,同样意味深长。军队与社会的联系千丝万缕,这在营长张中原的婚姻关系上有突出表现,张中原想有个完整的家庭,将维生素做避孕药给妻子服用使妻子高丽美怀孕,高丽美因公司规定不允许怀孕,产生矛盾。他们走向离婚,有经济落差原因,高丽美在公司任职月薪4000多,比丈夫多两倍还多,还有利益集团的背后挑拨,张中原痛苦但并未失守军人的职责,破镜重圆后,他到“七星谷”喊山:我要当爹啦!这些鲜活的人物,增强着作品的可信性,增强着作品的感染力,使观众由衷感叹。

作者为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表现了军人的精气神

张德祥

《石破天惊》的引人之处,首先在于展现了当代军人不畏艰险、勇于挑战的战斗精神,展现了他们牺牲自己、报效国家的奉献精神,展现了他们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精神风貌,从而展现了我军的优良传统和现代雄风,长国威,振民心,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正如导演张绍林所说:“我们要把军队特色做到极致,从始至终要有一股精气神,阳光健康。剧中人物提着神,观众才能提着气。”该剧确实始终贯注着军人的阳刚之气,突出军队纪律作风特有的雷厉风行之气,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这里虽然不是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但现代化的大型开凿机器与军事化的管理操作巧妙形成一种威武气势,一种压到困难的气魄。文以气为主,有了这种气,就能石破天惊,就能振奋人心。

该剧的第二个特点是塑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军人群像。按说,该剧所选择的这个题材是相当枯燥的,描写一批军人在深山老林里挖山打洞的一个工程的施工过程,这种生活本身就极为单调和枯燥,但我们看到,编导并不是孤立地写这个工程,而是围绕这个工程的施工过程展开性格冲突、理念冲突以及人们与外界的联系与冲突,使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以表现。比如石团长与郑总指挥,因为他们经历差异、观念差异、工作方法差异而导致工作上的多重分歧,以至于在“空调事件”上郑总指挥落了个“尴尬”境地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正是在这种生动真实的细节中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色彩。如果说石万山身上更多体现出“护犊子”式的爱护士兵的情感特征和很强的实际带兵能力,那么郑浩身上则带有更多的机关作风和教条式的原则性,各有千秋,所以二人之间既有矛盾,又是互补,从而使这两个人物性格形成强烈对比。实际上,这部作品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是基层官兵张中原,齐东平,魏光亮,方子明等等。张中原在人物关系上是一个“原点”,作为营长,他是上下级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他的婚变又使他成为部队与社会的一个连接点,通过他的妻子高丽美折射出社会的五光十色以及婚变原因,并引出一条反间谍线索。张中原就处在各种矛盾的交叉点上,他对妻子高丽美可谓仁至义尽,但无力挽回执迷不悟的女人。作为一个军人,他默默承受着婚变之痛,战友齐东平在忍无可忍情况下为他“出气”,结果齐东平的提干因此化为泡影,又使他和“爱将”齐东平承受着巨大委屈,泪往心里流。然而,这一切都不足以影响他们作为军人的坚强和忠诚。

最值得一提的是魏光亮这个形象。他是著名学府的高才生,受到良好的现代科学技术教育,来到部队,自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自大傲慢,与军队生活格格不入。部队建设需要高科技人才,但高科技人才来到部队并不等于合格的军人。正是在石万山、张中原、齐东平等官兵的带动和感染下,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尤其是在施工实践锻炼中经过生死考验,与战友们结下了深厚情谊,他逐渐融入了这个集体,同时赢得了周医生的爱情。他由一个看不起大兵、不安心部队到最后成为“大功团”的中坚力量,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经过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和蜕变。他丢掉的是清高自大和傲慢,他获得的是军人的品质素质和境界。魏光亮在锻炼中的成长过程,很具有典型性,也可以说,是新一代有知识有文化军人成长过程的典型概括,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军队是一所锻炼人、造就人、提升人的大学校,青年人只有在部队这所大学校经过实践锻炼才能成长为合格的军人。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该剧的一个亮点。

作者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研究室主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