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6-07-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凌翔 我有话说
青岛大学是山东半岛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在与这所大学的党委书记徐建培教授谈及“青大现象”这个话题时,他说:“高校的规模不等于势力,更不等于知名度。高校的势力和知名度来自扎扎实实的‘内功’。”

是的,在青岛大学采访,记者深深感受到,这所大学之所以能够崛起,正是因为他们自“十五”以来,始终

站在素质教育的基点上,不断探索和完善学分制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培养模式,允许辅修或兼修第二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创新实践学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倡导研究式学习的学习能力培养模式,实行国内外高校校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态势。

青岛大学自1999年开始实施学分制培养方案,2000年开始在自动化工程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打通了学科平台按院系招生,实行了“二部制”教学改革试点。成功后,在各学院推广,建立了“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2003年学校制定了《关于学生提前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管理规定》、《创新实践学分制度》,2004年制定了《关于本科生修读第二专业及双学位的暂行规定》;2002年和2005年两次修订了本科教学计划以及学分制实施条例。自2005级学生开始实施的新教学计划,在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的前提下,突出协调发展、整体优化、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原则,注重特色办学和个性发展,突出淡化专业、通才培养等教育理念,对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设置了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科类层次,压缩了学时和学分。

“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培养模式”构建了由公共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组成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原则上,学科门类相同或相近的各专业前两年打通培养,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提倡文理渗透、理工医结合、多学科交叉培养,之后学生根据志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全校所有本科专业课程向其他专业、学院开放,打破了学生的专业界限。

“允许辅修或兼修第二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辅修其他专业或攻读第二学位。青岛大学已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金融学和法学6个专业开设了第二专业教育。目前已有498人正在修读,其中2003级学生139人,2004级学生359人。修读第二专业的学生,可同时申请授予两个学位。

“设置创新实践学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将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相关竞赛所取得的成果纳入教学管理,并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替代公共选修课、学科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学分,还允许学生暂时停止学业创业、参加实践。这种培养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各学院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及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

“倡导研究式学习的学习能力培养模式”允许学生通过免听、免修等自学方式修读部分学分,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提前毕业,或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给本科生提供参加科研工作的机会和经费;允许高年级本科生选修硕士研究生课程并承认其学分。近年来,三年级申请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学生逐年增多,今年有7人被录取。

“实行国内外高校校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际合作交流、联合培养互认学分、公派自费等途径,选送部分学生到国内外实习或就读一至二年。该校外语学院每年选送10人赴德国、20人赴韩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国际学院也在去年派出了首批14名学生赴韩国学习。旅游管理专业新加坡实习项目于2001年2月14日派出第一批实习生,至今共派出学生153人。2005年1月,青岛大学新加坡教学实习基地正式挂牌。

青岛大学还制定了《关于在校本科生转专业学习的暂行规定》,允许学生校内转专业,改变了以往一考定终身的做法,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保护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了他们的学科特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