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只是高山上的一棵草

2006-07-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何平 我有话说

如今,到拉萨的人,都能看到:背倚黛色群山,白墙红窗的拉萨火车站,像一朵美丽的格桑花,悄然绽放在拉萨河畔,与布达拉宫遥相呼应。

去年9月份,在拉萨火车站施工面临困境的时刻,中铁工程建工集团副总经理

段永传毅然请缨,在工期面临着高原冬季施工、春节、藏历年等诸多不利因素下,仅用半年多时间就迅速扭转被动局面,使拉萨火车站等一批重点项目提前建成,确保了青藏铁路于今年7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

面对各种赞誉,段永传淡淡地说:“我只是高山上的一棵草,不是我高,是山高。”

6年干了3个鲁班奖工程

“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只有把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把自己的发展与企业和祖国的发展紧密相连,生活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最有价值”,这是段永传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在段永传的档案上有这样的记载:2002年承建贵阳火车站工程获“鲁班奖”;

2003年获建设部“全国重点工程优秀项目经理”,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

2004年承建贵阳电视大楼工程获“鲁班奖”;2005年承建昆明火车站工程获“鲁班奖”;

200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西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中国建筑业的最高奖――鲁班奖,是多少业内人士的追求和梦想。段永传用了短短6年时间,在云贵高原的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勇于跨越、追求卓越”是段永传的追求,他告诉记者,“我平时爱看《孙子兵法》。”他坚韧、顽强的内心,时刻涌动着对胜利的渴望。

1年干了4年的工程量

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正式开工后,十几万建设大军在世界屋脊上顽强奋战,钢铁大道向青藏铁路的终点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挺进。

段永传担任指挥长的青藏铁路32标段是全线最后一个开工的项目。由于几次变更设计等原因,“雪域天路”的点睛之笔――拉萨站及相关配套设施的施工遭遇严峻挑战,拉萨站的建筑规模从原设计的几万平米变更到现在的16万平方米。青藏铁路十几万建设者5年的建设成果,能否完美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关键就看中铁工程建工集团这个句号能否画得圆满。而此时,32标段仅完成产值2.3个亿,剩余的工作量产值近20亿元人民币。在不到1年的时间,要完成按常规4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难度可想而知。

铁路专家们为段永传捏了一把汗,“如不迅速改变施工方式,有可能影响青藏铁路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

2005年9月,渴望挑战的段永传请缨担任指挥长。赶到拉萨的当天,段永传就深入工地,说:“我的办公地点就在这,今晚开始值班!”之后,他跑遍现场,审阅图纸,全面了解影响施工的问题和症结;果断决策,迅速调整人员及组织机构,科学编制施工方案,各工号倒排工期。

不止一次,他指着“奋战拉萨站,誓夺鲁班奖”和“发扬中铁建工吃苦奉献精神,世界屋脊建造一流高原车站”的大幅标语说:“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完不成任务就愧对上级组织的信任,愧对青藏人民的支持!”

段永传和他的将士们,用科学的组织、超常的付出,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2006年3月1日,青藏铁路货车驶进拉萨站。

5月1日,青藏铁路不载人客车试运营在拉萨站顺利开行。

6月20日,新华社向世界发布了一条让中国人自豪和振奋的消息:拉萨火车站建成,青藏铁路将提前一年通车运营。

我是农民的儿子

出生在山东农村的段永传,对小时候给村里人送腌制好的香椿一事记忆犹新,“我家院子里有好多香椿树,我家香椿腌制得好,每到春节奶奶都会让我挨家送。”

“我就是农民的儿子。”段永传说。他的父亲是位老八路。在农村长大的段永传,对农民工有着质朴的感情。正因为如此,段永传很自然地关心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通过制定相关制度,确保按时足额把工资直接发放到农民工手中;到了节日,还到农民工驻地进行慰问。

在拉萨站建设过程中,为了解决当地藏族同胞的实际困难,段永传在工地义务开设了藏族村民建筑技能培训班,进行瓦工、油工、电工、管道工等多种工种的培训,拉萨站所在的柳梧村有33名藏族同胞参加了320课时的培训。21岁的白玛央宗参加了培训班的瓦工专业学习,获得了由拉萨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颁发的证书,她的父亲桑吉巴卓高兴地告诉记者:“白玛学到了一技之长,以后就不愁生活了。”

段永传要求各项目部尽量雇用当地劳动力,先后为藏族同胞安排劳务岗位2934人次,租用拖拉机、汽车800余个台班,共支付劳务费用50多万元。他还带领员工为周边村民建桥修路、修建水库等。热情、好客的藏族村民献上哈达、端上酥油茶,竖起大拇指赞叹:“铁路工人呀咕嘟(真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