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热趋同中的冷思辨

2006-07-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卓 我有话说

在人文学者的视域中,相对于他们所关注的中心――人而言,社会转型只是一种历史语境,文化也是一种历史作用力,而其必然性的背谬在于,社会与文化都是人及其活动的产物,人又不得不受它们的约束和改造。偶读廖一的《社会转型・文化・人》(吉林摄影出版社),为其对社会转型与特殊文化环境中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所吸

引。

《社会转型・文化・人》的作者显然有着东北历史与文化问题研究的学术背景,即使在她的视点转向大众传播问题时,也不自觉地泄露出对东北文化的热情。也难怪,实际上绝对不仅仅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今天,至少从北魏时期起,东北就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重要而又非常特殊的地域,清代及之后更是如此。总的变化趋势上是从一个与中原社会与文化截然不同又相冲突的地域日益趋同。现代技术条件下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人的生活方式的趋同性更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背负着特殊的历史,面临着时代的巨变,世界潮流、中国发展、东北振兴中的东北人不仅不例外,而且因其相对艰难的趋同而经历着更复杂、更艰难的过程。

由书中“天骄”诸王、草莽群雄、抗联英烈、拓荒志士、学人游子概括出来的东北人的文化形象,在我看来,是在为“社会转型”中的东北人构造一种历史语境,可能这样的角度和概括是第一次尝试,我知道这种工作所具有的意义。包括书中“大众传播文化和作品阅读中的灰色地带”等内容在内,对于任何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提出问题的价值都远比滴水不漏地做一篇论文要强。在一个论文被越来越多地制造出来的时代,我更尊重那些真诚地关注与我们的时代和现实人生相关的实际问题并用心思考的人文工作者。

中国传媒业“膨胀式发展”、文化全球化风行中的“关东文化”,面临着勃兴与重建的双重变奏。作者没有被热起来的东北小品等俗文化与商业文化的成功嫁接与互动发展而蒙蔽,而是以一个人文工作者的理性,清楚地梳理出对于急需加速社会转型与经济振兴的东北而言,该如何认识历史注入东北人身上的文化遗传,如何在新的历史转折期振兴精神文化,从而促成经济社会的转型。

其实,越是对于热度高的问题,越需要冷思考,这是人文学者的固有使命,即使这样的思考往往不讨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