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沙市鼓盆歌”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07-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夏静 通讯员 肖创权 我有话说
本报荆州7月17日电(记者夏静通讯员肖创权)一面鼓,一对槌;一方长案,一扇屏风;焚香点灯,数人围坐。记者日前从荆州市获悉,“沙市鼓盆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沙市鼓盆歌”俗称“丧鼓”,源于我国古代的“击缶”、“鼓盆”。今天,“瓴缶之乐”几乎绝迹,唯有“沙市鼓盆歌”因依附

于民间丧事礼俗而幸存至今。“沙市鼓盆歌”风格遒劲、沉郁悲怆,称得上是荆楚文化的“活化石”。

“沙市鼓盆歌”的独特韵味源自沙市当地的方言,独一无二的鼓的伴奏方式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在唱腔的下句结束前两小节时出现浑洪的“咚咚”声后,而在结束小节的强拍上却意外地出现休止,使伴奏产生一种特殊的“悬念”感觉。鼓盆歌的演唱一般耗时较多,这种欲止而继的特点避免了演唱和听歌的疲惫和休止性。

“沙市鼓盆歌”的内容丰富,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演义、市井习俗、风花雪月、幽默笑话、民间丑态、人生疾苦等无所不包。比如:《数城名》述说发生在楼里楼外的历史故事,《舌战群儒》令人荡气回肠,《梁祝姻缘》、《白蛇传》则哀怨缠绵,讽刺赌徒的《杀错奸》令人捧腹。现已发现的鼓盆歌曲目达500多篇,大多数为艺人手抄本,特别是有些篇目无论史料价值,还是文学价值都非常珍贵,如历代帝王将相,从五帝到民国,几乎所有帝王在鼓盆歌中都有涉及。

沙市梅台巷歌班是传承最久的“沙市鼓盆歌班”,据歌师孙文正讲,“鼓盆歌班”没有形成过职业性的社会团体,也没有以演唱鼓盆歌为职业的人。但它能在沙市流传数千年到现在,是与其使用功能分不开的。荆沙一带,自古以来为长江中游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水陆交通方便,出外贸易人多。老人去世后遗体均存至三到七天,已成习俗。夜间守灵邀请鼓盆歌班,演唱古人事迹或故事传说,安抚亡灵,慰问丧家,等候亲属回来瞻仰遗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