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也要为科学家“减负”

2006-07-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南琳 我有话说
写下“也要为科学家减负”这个题目,是因为最近看了媒体的两则报道,心中一直难以释怀。

一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深感应酬过多,耗去了大量的时间,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有时不得不“躲起来做点事”。另一则是,上海一位新任科研所所长由于每天疲于应付繁杂的事务,只能把科研时间排在早晨9点以前、晚上7点半

以后,外加双休日,他带的研究生背后称之为“双休日科学家”。

“躲起来做点事”与“双休日科学家”,透出的都是一种无奈,令人忧虑。毋庸讳言,两位科学家的遭遇,在时下有一定普遍性。前不久,中科院上海分院对下属的10多个研究所进行调查,吃惊地发现:由于科研以外的事情太多,研究所的正副所长们基本上已从“全职科学家”变为“兼职科学家”了。这个调查虽然不具有代表性,但科学家负担重的现状由此可窥一斑。在过重的负担下,科学家透支的是精力,受损失的则是科研事业。

科学家负担重,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行政重负。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一旦某个科学家做出了突出的业绩,就会有行政头衔附身,使其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行政事务中。一位担任领导的科学家坦言,每天光圈阅方方面面发来的文件就有10多份,业务工作根本无暇顾及。二是应付名目繁多的评估、评审活动及工程论证。本来,科学家参加评估、评审和工程论证,无可厚非。现在的问题是,这类活动确实太频太滥了,致使一些科学家像赶场似地来回奔忙,用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张礼和的话说就是“在天上的时间比在地上多”,个中滋味,自是苦不堪言。三是当顾问、任理事、出席各种会议、作报告等,也占去了科学家相当多的时间。为科学家减负,迫在眉睫。科学家是宝贵的财富,是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中流砥柱。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科技实力,而科技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科学家队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力”的发挥程度怎样,与科学家息息相关。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科研需要过程,科技创新需要积累,这都需要时间作保障。就说袁隆平院士,如果当年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泡在海南岛,守住每年的关键季节,一门心思地研究杂交水稻,那么肯定没有今天这么辉煌的成就。科研容不得半点虚功,一边从事科研,一边又不得不干着科研以外的事,是不是有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味道?这样做,得到的与失去的,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时间之于科学家,是名副其实的“一寸光阴一寸金”。珍惜科学家的时间,营造宽松和谐的科研环境,让他们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是全社会的大幸。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