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促进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2006-07-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征 我有话说

金融发展不仅有助于实现资本的积聚与集中,帮助实现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而且有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率。同时,金融发展还有助于提高运用金融资产进行储蓄的比例,因而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投资水平。

目前,西部地

区金融的结构和发展并不理想。其主要表现为:一、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结构单一。2005年西部居民储蓄余额仅占全国的15.56%,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占全国比例与1997年基本持平,甚至略有下降;二、金融相关比率低。2005年全国的金融相关比率为70%左右,而西部地区的部分省市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指数差距高达30%以上;三、金融机构规模小,吸引外资能力低,资金外流严重。因此,要促进西部经济发展,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就要调整西部金融战略,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基础上,以区域金融发展支持经济发展。为此,笔者建议:

一、建立西部区域金融发展极,以金融支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指出:经济增长并不是在每个地区以同样的速度进行,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增长势头往往是集中在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由于区域差异的存在,造成人均收人、工资和利润水平等方面较大的差距,吸引资本、劳动力、技术、资源等要素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或相对发达地区流动,产生“极化效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会产生“扩散效应”,从而促进和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的发展。由此他提出了发展极的概念。我们所要开发的西部,地域辽阔又十分落后,且呈不平衡发展状态,扭转贫穷落后的面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要实现西部区域经济的全面起飞,就必须根据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集中有限的资金,采取点、线、面逐步推进的方针,培育西部开发中的增长极。西部发展战略应是一种适度倾斜的非均衡性协调发展战略,而在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考虑建立金融发展极,即在区位优势的考量下培育一个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服务高效、金融影响面较广的融资枢纽。金融发展极的建立由于极化作用可以更加高效地吸收有限的外部资金,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效地配置商业性金融资源,逐步实现金融组织的规模经济,之后所产生的扩散效应,也可以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在金融支持下西部经济必将发展得更为有力和持久。当然,由于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区域金融发展极可能不只一个,因此西部地区可以考虑根据不同的经济结构和现实条件形成不同的区域金融发展极。

二、成立西部地区开发银行,以更为灵活的政策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受总分行制和一级法人制的制约,很难制定具体的存贷款政策和利率政策,因此可以考虑设立一家或几家西部地区开发银行,这些银行应采取国有民营、股份制的运作模式,主要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如2005年底总部设立在天津的渤海股份制商业银行挂牌一样,西部区域性银行的建立有助于区域内部金融资源的整合,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资金运用的倾向性,避免资金的流失。同时,国家应给予西部银行更多更为主动灵活的政策手段,如利率,以保证其资金的来源。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实际利率对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有不同的效果,特别是西部地区,出现了实际利率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均为负相关的现象。因此,允许利率地区差异化,推进致力于利率市场化的金融体制改革,对促进西部金融中介发展和改善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增强地方政府干预地方经济的能力。地方政府债券也叫“市政债券”,它是指地方政府或其下设机构为提供地方公共品的需要而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活动。美国、德国、日本以及一些东欧转型国家都存在与国债体系并行的地方政府债券体系。目前,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利用金融创新,在实践中借助地方政府所属的综合性投资公司(如市政建设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发行企业债券。像上海久事债券、江苏交通债券、苏州工业园债券等都是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债券兑付背后有地方政府信用作为担保,实质上是“准地方政府债券”。西部地区现阶段应积极学习东部地区经验,挑选资产负债比率合格、信誉良好的国有投资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成为“准市政债券”性质的企业债券发行试点,积累经验为将来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打好基础。西部政府债券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增加地方政府的经济自主权,同时有利于资金在西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和分配。

四、着力培养西部地区良好的信用制度,强化金融意识。金融的内涵是一个信用问题,一个地区良好的信用制度和秩序是金融发展的基础。要区别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财政资金的不同性质,建立相应的投放、管理和回收机制。(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商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