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际格萨(斯)尔学术研讨会在玛曲举行 国内外专家研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6-07-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陈宗立 夏静 通讯员 刘洪进、刘中兴 我有话说

本报甘南玛曲7月29日电天下黄河第一弯甘南玛曲近几天格外热闹:全国格萨尔工作办公室在县城文化广场举行了格萨尔研究基地挂牌仪式,同时举行的还有格萨尔千人弹唱活动,吸引了数千名藏族群众扶老携幼、骑马坐车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

由西北民族大学主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人民政

府承办的第六届国际格萨(斯)尔学术研讨会,7月27日至29日在玛曲举行。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及国内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

甘南玛曲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格萨尔人文资源,与格萨尔相关的风物传说俯拾皆是,人们以这里曾是童年格萨尔的发祥地而自豪。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是我国古代藏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世界多民族史诗中唯一一部活形态史诗,还没有哪一部民族史诗像《格萨尔》那样在国内外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

专家指出,经过20多年的抢救与保护,从作为民间文学作品的定位,到口头传统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它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有力地影响着该民族的精神与生活,在现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5月20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签署,《格萨尔》名列其中。我国对于史诗《格萨尔》的抢救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如今已形成了一支由藏、蒙古、汉、土等各民族学者组成的近百人的研究队伍,成为研究藏学最活跃、成果最显著的领域之一。

我国成功地举办国际《格萨尔》学术研讨会至今已有17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在史诗流传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新疆等省区的学者们共同努力下,已成为记录、展示、抢救、整理、出版、研究史诗《格萨尔》成果的重要窗口。目前中国社科院及全国格萨尔工作办公室在青海果洛、四川德格已经建立了格萨尔口头传统的保护基地,中长期计划还将建立3个保护基地。此次研讨会上,专家们还建议,在黄河上游、长江上游及西藏地区建立3个《格萨尔》文化长廊,开辟3条格萨尔文化旅游路线。

本报武汉7月29日电(记者夏静通讯员刘洪进、刘中兴)为期5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日前在湖北召开。此次学术研讨活动由华师大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长江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共有来自中、美、韩、日等国的7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非物质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与社会同步发展,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变异和重构。对其保护光靠博物馆和档案馆是不够的,因此离不开学术工作者的参与。在7月24日长阳举办的论坛会上,与会专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浪潮,要充分吸收国外保护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开展相关国际合作。华中师大文学院副教授林继富解释了保护传承人的原因及近年来国家在对民间传承人的保护上所做的工作。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晓葵提出了对民族文化进行编制,并介绍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分布及特点。宜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作栋对宜昌市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措施和经验进行了介绍。他说,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后半段在长阳召开,是对长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次充分肯定。

7月24日下午,与会专家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间艺人进行了交流,孙家香、覃发池、萧国松、覃培养等一批民间艺人现场展示了花鼓子、民间故事、撒叶尔荷等民间艺术,尤其是著名的民间故事家孙家香婆婆的民间故事引得专家学者阵阵掌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