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奉献创造奇迹

2006-07-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褚雯 我有话说

人们说宿迁学院的发展是个奇迹。是的,在江苏经济最不发达的地方,宿迁学院仅用两年时间,就在原基础上扩大了5倍规模,并实现了“校在园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环境建设;仅用三年时间,就拥有超过1万人的本科生,并在省内各大竞赛中屡屡获奖……

是谁在创造奇迹?记者走进宿迁学院寻找答案。

“党叫我们干什么就干什么”

问到宿迁学院的“功臣”,几乎所有的被采访者都会说到同一个人:宿迁学院院长葛锁网。翻看葛锁网的履历,这位66岁老人的辉煌赫然在目: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江苏教育厅副厅长,后兼任扬州大学党委书记。也就在他刚刚从扬州大学党委书记退下不久,江苏省教育厅的一纸任命又把这位老人拉到了宿迁,为成立宿迁学院做筹备。对这一任命,葛锁网没有丝毫犹豫:“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长在新社会,党叫我们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个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省教育厅选中葛锁网是经过再三斟酌的,”作为宿迁学院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这样评价葛锁网:“葛锁网的改革力度、丰富阅历以及敬业精神都决定了他是宿迁学院院长的不二人选。”在1997年扬州大学合并的关键时刻,葛锁网临危受命,成为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在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之后,终促成扬州大学各学院的实质性合并。此番筹建宿迁学院,在江苏省教育厅和宿迁市的大力支持下,葛锁网又一次走到了改革的最前沿。然而,教学、行政经验丰富的他还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宿迁职业技术学院是宿迁学院建设的基础,然而到了宿迁,葛院长才发现这个总资产1.38亿元的学校仅债务就有8300万元,工程队甚至还围住他的办公室向他要钱。刚上任就遇到钱的难题,葛院长没有把这个难题踢给教育厅和宿迁市政府,而是自己想办法运作社会资金来解决。由于欠款,宿迁学院没有资格申请贷款,葛院长就以自己的信誉作担保,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请曾经建设扬州大学的建设商向银行贷款,这才解决了巨额债务问题。

在同事们看来,葛院长是这所年轻学校的主心骨。“他是我见过的少有的有如此强烈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的人。”68岁的缪铨生教授这样告诉记者:“他经常一大早就在学校转,一发现问题就立刻解决,他还经常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让我非常佩服。”出于对葛院长的敬佩,原淮阴工学院党委书记缪铨生教授接受葛院长的邀请来宿迁担任副院长。此前,常州某民办大学曾邀他做一把手院长,年薪15万元,缪教授以安享晚年为由予以谢绝,而在宿迁学院,他的年薪只有6万。

在宿迁学院,有很多这样的老干部、老教师,在各自的学校退休后,仍渴望继续为教育事业发挥余热。为了这一共同目标,他们离开小家,来到经济落后的宿迁。因为相似的背景,他们共同过着集体生活,同事之间沟通方便,办事效率高。因为一个单纯的目的,他们一心扑在本职工作上。

“人生能做这么一回已是难得了”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人。宿迁学院是“八校联手、公办民营”,加上又是初创起步,这些情况决定了学校急需既能干又能吃苦的年轻人。

顾晓虎就是其中一位。被葛锁网院长“钦点”进宿迁学院之前,顾晓虎在扬州大学的5年极为顺畅。他曾是学校最年轻的副处、正处,从系总支副书记到校长办公室主任、扬州大学党委委员、校级后备。时任党委书记的葛锁网也有意培养这位青年才俊,使他经受了各方面的锻炼。有人说如果顾晓虎不离开扬州大学,他将“前途无量”。但出于对葛院长的尊敬和信任,出于对扬州大学的感激,他还是选择了宿迁学院。

2002年夏天,顾晓虎在省委党校的培训一结束,连家都没回,就直奔宿迁,看到眼前一派尘土飞扬的施工场面,他难免有些失落。只是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三年后自己对这个生态校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地依恋,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宿迁学院是民营,没有行政级别,原来与顾晓虎同级别的同事如今有的已是正厅级干部,而他仍是多年不变的正处级。论待遇,宿迁学院与扬州大学也没法比,起初年薪只有三万块钱,扣掉税、每个月600元的伙食费,真正拿到手的只有1万多元。有人说他傻,他则不以为然:“宿迁学院给我很大的施展空间,我可以按照目标尽情地去做,而且见效也很明显。人生能做这么一回已是难得了。”

因为缺少熟通高校行政的年轻人才,像顾晓虎一样的年轻干部往往身兼数职,十分辛苦。有一位年轻干部笑称自己到宿迁学院来头发变少了。“创业”初期,为了省钱,大家都喝水质很差的深井水,两年下来,原来没有肾结石的人长出了结石,原来有结石的现在变大了“没什么可怨的,很正常,没有什么了不得。”面对记者的询问,他们轻描淡写。

“我为他们感到自豪”

最让顾晓虎牵挂和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女儿。今年女儿中考,正赶上宿迁学院首届本科生的毕业,他有些犹豫,于是问女儿要不要他回来。懂事的女儿说算了,你该干嘛干嘛吧。“女儿非常优秀,这次中考考了很高的分数。”谈起女儿,顾晓虎一脸的幸福,说起了女儿每次暑假来宿迁陪他的情景。妻子的后盾作用也是显著的,丈夫每年在家的时间不超过60天,虽然有时她也会觉得委屈悄悄地哭,但很快她就擦干眼泪又与丈夫一道相互打气鼓励。

当缪铨生院长和老伴商量去宿迁学院的时候,老伴的回答十分爽快:“反正你退下来也没有多少事,就去干一段时间吧。”缪铨生院长说:“她其实是担心我突然从繁重的工作中退下来会不习惯。”如今,老伴经常从镇江过来陪伴照顾他。

“往来宿迁与家这么多回,目睹着宿迁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陋到完备,心中也充满了喜悦,我为他们感到自豪。”缪院长老伴这样说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