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原生态歌曲:为你欢喜为你忧

2006-08-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雁间 我有话说
    本届央视的青歌赛,将原生态歌曲单列为一项比赛类别,不仅成为大赛新的亮点和看点,更符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相信大多数观众和我一样,在欣赏选手们竞技的同时也在感叹,我们多民族组成的祖国文化是多么繁荣,美不胜收。

欢喜和兴奋之余不免稍稍有一点忧虑,因为是比赛,就必须符合

比赛的各项规则。然而把原生态歌曲这个基本处在原始的自生自灭状态中的艺术门类,同其他已经形成规律和科学体系、无论是作为专门艺术学科还是已被列入青歌赛20余年的演唱方法,采用同样的规则来比赛,似乎不太合适。

第一,原生态歌曲产生于各民族之中,其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人文文化完全不同,所以影响到它的演唱风格、演唱技巧、演唱特色等也大相径庭。如流传于陕西、山西的“信天游”和地处云贵高原的“侗族大歌”、发源于蒙古民族的“长调”和西域风情的新疆“刀郎”、传唱在青藏高原的“锅庄”、“弦子”和长白山下朝鲜族的“阿里郎”,无论从听觉上还是演唱上,不用说是内行,普通观众也能感觉到完全不同的风格样式。而把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原生态歌曲放在一起比、一样评,怎能分出个你高我低来呢?又怎能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判完全不可类比的风格、特点、音色和技巧呢?又怎能体现对这些原生态歌曲的公正和公平呢?

第二,原生态歌曲的歌手们,大多来自偏远地区,正因为受到都市文化、现代文化的影响小,才能保持原生态的纯粹性和原始性。这些歌手基本上都是农牧民,很多人连自己的家门都没出过,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少得可怜。由于这些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所以原生态歌曲的歌手受到文化教育也较少,而让他们同生活在都市里的选手特别是受到过高等教育的选手们考同样的综合素质题,得同样的素质分,有失公允。他们从什么渠道知道“四书”、“史记”和“唐诗”?他们又怎能分得清连听都不曾听过的“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他们上哪儿能看到最时尚的外国乐队和经典大片呢?……在这样的状况下,原生态歌手们不免窘态百出。尽管决赛时增加了限时一分钟的“对话”,但从选手的表现看,他们显然不适应这种即兴演讲,大多数选手显得紧张,词不达意。我想,如果让选手们谈谈他们的梦想,谈谈自己最爱吃的菜,最爱穿的衣等等,那应该不会像现在这么尴尬。

第三,原生态歌曲是一门还处在挖掘、抢救、整理和探索过程中的艺术形式,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极小、极少的一部分。而原生态歌曲的评委们都是从事音乐理论研究、专业民歌演唱及一些评论的专家,这些评委中大部分也可能是第一次听到这些原生态歌曲,他们如何打出科学、公正、合理的分数呢?这绝没有责怪他们的意思。但因为是比赛,而且是和其他类别的歌手在同一起跑线上比赛,那显然就有点不科学也不公平。

考虑到现有的规则不能解决上述问题,那么,是否可以在下一届大赛时单独对原生态歌曲制定一个规则,比如,让评委和电视观众共同为选手打分,三七开,把决定选手上下的权力向观众倾斜,这样做在技术层面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现在的手机短信就可以轻松搞定,更别说两年以后了。如果这样做,还建议央视做点小牺牲,那就是观众免费发短信参与大赛,国外诸如《美国偶像》等同类节目观众短信参与都是免费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