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近百姓 走进生活

2006-08-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胡其峰 实习记者 李志华 我有话说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传来消息:该馆改扩建工程正在紧张酝酿之中。

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面积将由现在的6.5万平方米增加到15万平方米,各项设施将进一步完善、配套,无论从文物藏品、展览规模、硬件设施还是人员组合上,都将达到与其地位相应的规模和水平。据悉,

目前相关方案已经通过审批,国家专项拨款也已经确定。改扩建后的国博将全面收藏中国各历史时期,包括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标志性物证。届时,一个集教育、观赏、审美、休闲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将展现在国人眼前。

无奈:博物馆难以亲近百姓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周志强坦言:博物馆作为由科学、文化、艺术和历史共同铸就的华丽殿堂,其蕴含的千年文明,本就属于人民。但是,在社会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大众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人们生活节奏普遍加快的今天,博物馆事业却面临着一些不太“亲近”百姓的无奈――

一边是博物馆大力“扩张”,一边是百姓不大买账。博物馆越建越多,人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却不见高涨。全国2300多个博物馆中,大约有2/3生存困难,这其中又以中西部地区为主,以中小博物馆居多。

互动性不够

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秘书长安来顺说,文史类的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大部分都有保护的玻璃框,观众只能鉴赏,而不能触摸。在展示形式上,人们早已厌倦“隔着玻璃看,耳旁别人讲”的固定模式,渴望更多的参与性和自主性。突出参观者与展览的高度互动性是世界大博物馆的共有特色。在大英博物馆,游人可以触摸古埃及的石雕、中国战国的钱币和古希腊的砖;在伦敦博物馆举办的古罗马人发明的展览中,孩子们可以动手操作织布机、印刷机,学习架桥。

馆藏利用率不高

艺术家陈丹青曾说过:中国不是没有珍品,但许多都藏在仓库里,还没有形成固定陈列的规模,这也是我国的博物馆还无法同国外的博物馆相抗衡的一个因素。中国的博物馆馆藏利用率不高。部分产品由于博物馆展示场所有限无法展出。

据了解,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共60多万件(套),但到目前为止,向社会公开展出的,总共还不到5万件(套)。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近100万件,而每年展出的文物只有8000多件,不到总量的1%,并且10年来从没有进行过更换。而在法国的巴黎圣母院,馆藏文物80万件,经常陈列的展品有5万件。每3个月轮换更新一次,每10年为一个周期,可把全部藏品分期陈列一次,展品一年换几次。

难以接受的高价门票

老百姓不进博物馆,高价门票是又一原因。

有专家指出,如今博物馆界好像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只有到了特定假日,才会免费开放一两天,一旦免费,场面就会非常火爆。原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组长吕济民教授指出:“票价是阻碍老百姓进入博物馆的重要原因。免票的博物馆要么不值得老百姓去看,要么交通不方便。真正对老百姓有吸引力的博物馆大多票价很高,动辄几十元甚至几百元。”对于门票,吕教授呼吁中国的博物馆合理收费,这样才能真正的吸引更多的百姓走进博物馆。

“博物馆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走近百姓,积极开发百姓感兴趣的方式,针对性、新颖性、贴近性和多样性地向普通百姓展示更多的珍贵文物,展示更多的中国古代文明,把馆藏文物和中华优秀文化传输给普通观众。这是一条必须要走的道路。”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文彬建议。

探索:拉近与百姓的距离

周志强透露,目前国家博物馆正在推出一系列“服务社会”措施,全面拉近千年文明与广大百姓的距离。准确地说就是让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让文物走近大众,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认同感。

举措一:“网上国博”全面展示60多万件馆藏文物

如何让国博60多万件(套)馆藏文物走出“深闺”,走向百姓,这是国博一直在考虑的事情。据了解,国博早些年曾经采取出图册的方式向社会推出馆藏文物,但动用近50人、耗时3年,最后才整理出版了4册图书,而其中涉及的馆藏文物,才不过1000件左右。如果将全部60多万件(套)馆藏文物悉数编辑出版,其工程之庞大难以想象。而且,也很少有人能够负担得起这套海量图书的费用。

于是国家博物馆决定建立网上国博。这样,所有文物爱好者无需出门即可以极低的成本来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文物和相关知识。而且,网上的检索功能也将大大方便百姓。

目前,这一网上国博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现在国博有关工作人员正在不断地整理准备包括文物图片、文物本身的历史背景、与文物相关的基础知识等资料,以不断完善网上国博。

“国博改扩建完成后,网上国博也将初具规模。国博的目标是:将所有馆藏文物都搬上网,让百姓随心所欲地接触文物、接触我国源远流长的精粹文化。”周志强说。

举措二:面向社会普及历史文物知识。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到博物馆参观文物,不满足于从一些简单的旅游商品上了解文物。人们的文化需求已经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他们需要拥有一些文化含量极高的物品,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比如文物。

文物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化的珍品。但由于文物的珍稀性,仿制品应运而生。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了解文物以及文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的人并不多。比如,某人拥有一套明清家具,那么,究竟该如何摆放这些家具,建筑风格和装饰装修该如何配合,才能彰显这套家具的文化内涵呢?

国家博物馆将采取一些措施,面向社会普及历史文物知识。比如,开设文物知识培训班、明清家具展示及鉴赏等。

举措三:为社会提供文物鉴定鉴赏服务。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家中那个祖上传下的锈迹斑斑的物件,是不是值钱的古董?市场上林林总总的“文物”,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仿制品也有优劣之分,这又如何鉴别?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博物馆将推出一项服务:为社会提供专业的文物鉴定服务。国家博物馆的专家,将为有需要的社会各界提供鉴定服务,并出具鉴定证书。

举措四:仿制馆藏文物,满足社会的文物收藏需求。

由于文物的珍稀及不可再生性,文物真品只能深藏“闺”中,真正了解和亲睹过它的人很少。而通过将这些珍稀文物进行仿制的方式,则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认识文物,同时也弘扬了该文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这在各国博物馆中也是通用的做法。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是引进市场体制的成功例子,该馆每年创收高达四五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于文物仿制品。

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在湖北省出土,一时轰动世界。当年这把埋藏地下2400多年的青铜剑出土时将20余层报纸一划而破,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剑”;不久前,越王勾践剑仿制品的出现再次引起了轰动。目前,国家博物馆已经确定将陆续推出一批仿制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书画等。

举措五:把历史文化与符合社会大众审美和欣赏需求的载体结合起来,促进历史文化走近百姓。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审美观点,文物所代表的是该文物生产时代的审美观,现代人可以欣赏,但未必全盘接受。目前,由国家博物馆监制的一些文化产品,正是选用了一些现代大众喜闻乐见的物品作为载体,来承载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国家博物馆在出任监制单位时,严格筛选社会上极具实力的文化企业进行合作。而且,国家博物馆在进行监制的过程中,对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负责,严格保证监制产品的艺术质量。他们希望通过这种监制活动,能够促进企业的文化产品制作水平和消费者的文化鉴赏水平,最终达到提高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目的。

呼吁:支持文博“百姓之路”

据周志强介绍,国家博物馆的诸多“社会化”措施,有的已经在进行尝试,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比如,国家博物馆监制的十二生肖瓷器、黄金艺术品等,像狗年国宝生肖金条、“神六”金条等,均受到热烈追捧。这样,百姓有了更多接触文物、了解文物的机会。通过接触和了解文物、艺术品,百姓不断地接受文化的熏陶,文化素质也随之得到了提升,而且,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由于深受百姓喜爱,由国家博物馆监制、国家博物馆艺术品开发中心设计、北京国道文化公司总发行的黄金艺术品,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国道黄金。目前,“国道黄金”在黄金收藏界已经无人不知。

据悉,国家博物馆推出的“文物知识培训班”、“文物鉴定服务”等,目前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即将推出的仿制馆藏文物,已经在收藏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但是,博物馆的服务社会之路也引来了一些争议,有部分人士认为,博物馆走向市场,是为了狭隘的自身经济利益。对此,原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组长吕济民教授的看法不同。

吕教授认为,首先,博物馆探索引进市场机制,并不是为了自身狭隘的经济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博物馆事业。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博物馆所有经费均由政府拨款。但是,仅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规律来看,过分依赖政府拨款不利于发展。只有引进市场机制,完善自身造血机能,才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方向,这也符合世界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大趋势。

其次,博物馆肩负着收藏过去、教育现实、传承未来的历史使命,在经济水平大大提高、人们生活节奏普遍加快的背景下,博物馆传统的运营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如果一味固步自封,我们的馆藏文物将真正“藏”了起来,文物所代表的优秀文化将远离人民群众,博物馆教育现实、传承未来的历史使命将成为一句空话。《文化保护法》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要全面贯彻,文物展览、出版物、仿制品开发都属于文物利用,要把几千年的文化保护好、利用好,只有走进老百姓,才能弘扬文化,才能传承未来。为了能够走进老百姓,就需要引进各种适应大众需求的模式,引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模式。

“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改革还处在摸索阶段,改革任重而道远。”吕教授呼吁社会各界改变观念,支持我国博物馆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展望:与国际接轨

据来自国家文物局的消息,到2015年,中国将在现有2000余座各类博物馆的基础上,再建1000座博物馆,基本实现每个中等以上城市拥有一座功能齐全的博物馆。

吕济民教授指出,提高我国博物馆的整体水平主要应从根本上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体制问题。中国大多数博物馆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完全靠政府拨款。这不是长久之计,博物馆应多方筹资,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并靠灵活的运行机制来吸引社会的资助。多元的投资主体不仅能筹措更多的发展资金,更能吸收多元的经营理念,推动博物馆灵活地顺应市场和受众的需求。

二,管理问题。博物馆自身要发展文化产业,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特点,将企业模式引入博物馆管理工作,在市场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重视市场营销和增加收入。

三,专家(人才)问题。据相关资料统计,当前全国博物馆机构从业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4.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13%,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都无法满足要求。而博物馆由于陈列品的特殊性质,需要历史、绘画、修复、鉴定、裱画等多方面相关的专家、人才,要让真正的专家来管理博物馆事业。

近日,故宫博物院与大英博物馆签署了一份时效长达5年的合作意向书,大英从而成为继法国卢浮宫、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冬宫)之后,与故宫合作的又一国际博物馆巨头。吕教授指出,国内博物馆在与国外大博物馆合作的过程中,中华五千年文化可以走向世界,公众也可以感受到国外文明的熏陶。中国的博物馆同国际接轨已经是必然的趋势。

专家认为,中国博物馆事业需要可持续发展,贴近百姓生活创新内容与形式是条件,提升整体水平与国际接轨是根本。凭借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积极吸收国外博物馆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完全可以成就具有中华民族风格、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博物馆事业。


①布达拉宫


②绍兴古城


③都江堰


④丽江

图片说明:很多时候,博物馆与我们的生活难以分割,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①、②、③、④――莫不如此。


中国的博物馆

●1905年,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张謇为中国创建了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开风气之先,为中国博物馆事业树立了典范。从此,中国博物馆事业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走过了曲折而又充满活力的发展历程。

●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全国性艺术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河南南路延安东路口,1952年12月开放。该馆珍藏历史艺术文物11.2万余件,文物上自旧石器时代,下迄近代和现代。全部收藏以青铜器、陶瓷器和书画最具特色。

●首都博物馆是中国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孔庙内,1981年正式开放。首都博物馆馆藏的各类文物总计8.3万余件,其中一级品305件。藏品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北京地区出土文物,从新石器时代、商周以至辽、金、元、明、清各代。

●陕西历史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开放,是一座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作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展示三秦文明和中国历史文化的艺术殿堂。

●河南博物馆的前身是1927年在古都开封创办的“河南历史博物馆”,1961年迁至郑州,1991年再度改造,1998年正式开放。该馆在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刻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西藏博物馆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1999年10月,西藏博物馆正式开放。西藏博物馆具有鲜明的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特色,同时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实用性和艺术神韵。该馆有丰富的馆藏珍品,诸如各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菩萨、人物造像及手写藏文典籍、乐器、唐卡等。2005年,西藏博物馆成立了文化艺术品开放中心,将具有博物馆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转化为商品,满足游客对高品质工艺品的需求。西藏博物馆推出的“西藏历史文化展”被国家文物局等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展览精品”。

●1980年,国家统计公报中首次披露:全国博物馆数量为365个。10年后,这一数字迅猛增加到1012个。2004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博物馆的数量已达1509个。目前,我国已有博物馆2300余个。

●故宫博物院,也称紫禁城,曾居住过24位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一起被称作“世界五大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故宫博物院

●2003年2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正式挂牌成立,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延伸阅读------------------------------------------

卢浮宫

●法国卢浮宫

法国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0,000件,分为许多的门类品种,从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到东方各国的艺术品;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

●伦敦大英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在伦敦的鲁塞尔大街上,1823年英王乔治四世在蒙塔古大厦基址上修建了现在的古罗马式大厦,并捐赠了许多皇家藏品,成为今天的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可谓广博,堪称一座世界历史博物馆。人类文明发源地巴比伦、印度、中国和希腊的珍贵文物比比皆是。希腊的石雕、印度的宝石戒指、巴比伦的银器、中国的瓷器琳琅满目。

大都会博物馆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背靠中央公园,建于1880年,仅画廊就有200多个,藏有36.5万件各类文物和艺术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据相关材料介绍,整座2460年前的古埃及陵墓移植在专建的大厅中型玻璃罩内,令人叹为观止,属于镇馆之宝。其服装馆也堪称世界之最,收藏着4个世纪以来世界各民族的1.5万件服装。

●俄罗斯冬宫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是俄罗斯著名的皇宫,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共分八个部分:原始文化部、古希腊、罗马部、东方民族文化部、俄罗斯文化史部、古钱币部、西欧艺术部、从事导游工作的科学教育部和作品修复部。8个部共有藏品270余万件,包括史前文化和埃及艺术收藏品以及大量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英国、俄国、比利时、荷兰和法国的油画及雕刻。

●森根堡自然博物馆

森根堡自然博物馆是德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流博物馆之一。1818年,森根堡自然研究协会开始筹建博物馆。森根堡自然博物馆从世界各地收集的动植物标本、古生物化石标本和矿物岩石标本有数百万件,许多馆藏都是稀世之宝。森根堡自然博物馆还设立了专门的博物馆教育计划,德国中、小学生到博物馆里来接受自然科学教育已经成了必修课之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