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湖湘文化的当代价值

2006-08-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游筠 我有话说

在当前新一轮的文化研究热潮中,我以为焦点在于“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在有关地域文化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多学者把目光聚焦于“地域文化对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将

地域文化对地域经济、社会的“反作用”功能发挥到极致,这也使得学者们的文化研究充满了强烈的现实关怀色彩。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朱有志教授领衔撰著的《当代湖湘文化应该实现十大转换》(以下简称《转换》)一书,正是这样一部充满着强烈现实关怀色彩的佳作。我以为,该书的强烈现实关怀色彩集中体现在三个“点”,即:以湖湘文化研究为切入点;以转变湖南广大干群的思想观念为出发点;以促进当代湖南全面快速发展为落脚点。

毫无疑问,《转换》是一部研究湖湘文化特别是湖湘观念文化的专著。与其他纯学术研究不同,该书研究湖湘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只是手段,或者说只是一种切入,目的在于通过湖湘文化这个历史的载体来关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这个现实问题。这一点在该书的前言、后记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譬如它的写作意图即诞生于湖南各界共同举办的“创新湖湘文化,打造产业湘军”峰会之后,研究者的初衷正是要通过研究湖湘文化、创新湖湘文化来为“打造产业湘军”、“振兴湖南经济”参谋、服务。

该书将研究湖湘文化的焦点集中在“观念”或谓“精神”文化的层面,重点探讨湖湘“观念”或谓“精神”文化的创新问题,目的显然在于通过“文化创新”的话题而谈“观念转换”的实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该书从十个方面探讨了湖湘文化中“不利于或者是被看成、理解成不利于湖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观念性的东西”在当代的合理性转换问题。在列出的“十大转换”中,有些着重从宏观上探讨湖湘观念的时代性差异及其转换的必要性和途径,如“政治文化向经济文化转换”,“革命文化向建设文化转换”,“人治文化向法治文化转换”,“封闭文化向开放文化转换”等等;有些则主要从微观层面揭示了在湖湘广大干群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过时、有害的思想意识、文化性格。如“重农文化向重工文化转换”、“崇官文化向崇商文化转换”、“争斗文化向和合文化转换”以及“自负文化向自信文化转换”等等。还有一些则侧重探讨了革命年代的湖湘军事文化精髓在经济领域的灵活运用问题,如“军事文化向产业文化转换”、“游击文化向集团文化转换”等等。每一“转换”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基本上触及到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观念症结,点中了湖湘广大干群的观念要害。这为湖湘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和促进作用。

研究湖湘文化是手段,转变湖南干群思想观念是途径,促进当代湖南经济、社会全面高速发展才是本书创作的最终目的。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湖南与发达省区的差距,表面上只是经济发展的差距,而实质上是思想观念的差距”,这是客观事实。正因如此,关注观念层面的湖湘文化比关注其他层面的湖湘文化对促进当代湖南发展更为关键,也更为必须。《转换》一书抓住要害,对症下药,其目的十分明显:要让湖南人在去除传统文化中某些消极因素影响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诸如“湖南人长于政治而短于经济”、“长于沙场而短于市场”等子虚乌有的“传言”所左右。正如该书题记所言:曾经的会搞政治、会搞军事不应该成为今天的历史包袱,而应该恰当地转换为今天的宝贵财富;不应该成为今天搞建设、搞经济所要付出的放慢速度的成本,而应该恰当地转换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振奋精神、充满信心的资本。《当代湖湘文化应该实现十大转换》朱有志、刘云波等著湖南大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