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应避免功利化

2006-08-0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新华社澳门8月6日电(记者吴晶晶、刘卫国)每年一届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由于比赛结果和高考鼓励性加分政策挂钩而受到社会关注。在澳门举行的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有关评委和专家表示,应采取措施保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健康发展,保护青少年对科技创新的纯真热情。

全国青少年科

技创新大赛是目前国内面向在校中小学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每年有1500万青少年参加各个层次的比赛,最后有400名左右的学生进入决赛。按照教育部高校招生有关规定,高一或高二阶段的发明成果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学生,可以获得免试上大学的资格。

在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不少评委表示,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和动手能力让他们感到惊喜,很多项目真正体现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但是不排除一些参赛项目明显超出了中学生现有的能力,孩子们在其中的贡献度值得怀疑。

记者在创新大赛上注意到,在进入决赛的项目中,一些选题非常艰深,如涉及到纳米、克隆、基因转化这样的高科技,研究方法和手段也超出一般中学生在校能够学到的知识。本届大赛评委、澳门大学教授冼伟光在看过参赛项目的书面材料后表示,有的参赛项目水平非常高,做得非常完美,但这其中有多少是参赛选手自己完成的,有待进一步考察。

记者了解到,少数家长千方百计把创新大赛当作跳板,为了孩子能获奖甚至不惜花钱买项目、请“枪手”、聘请专家教授指导等,使孩子们的创新活动变得很“功利”。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牛灵江表示,创新大赛结果和高考挂钩与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有关。每年大概有150至200名学生符合免试上大学这一条件。不否认个别家长和指导老师想把这条路变成一条捷径,但这只是极个别情况。

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厚任已经担任了5届大赛评委。他认为,不管成人们出于什么目的,青少年的科学创新是非常纯真的,这就要求大赛保证更加公正的同时,还应特别保护孩子们对科学创新的热情。

大赛评委、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院长方道曾也表示,应充分相信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但也必须考虑到参赛项目是否真实可信,因此大赛设立的“封闭问辩”阶段,与孩子面对面的交流显得非常重要。

按照创新大赛的规则,每个参赛项目的作者都要接受4至6位评委面对面的提问。评委以此了解项目的实际水平和参赛学生对项目的实际贡献。

“现在大赛的规则每年都在完善,也在向国际同类大赛学习,保证这项活动的健康发展。”牛灵江介绍说,今后创新大赛还将进一步完善,为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发挥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