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化腐朽为神奇

2006-08-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叶辉 张莹 我有话说

“化腐朽为神奇”的“垃圾王”

一头秀发,一身清雅,眼前这位端庄秀气的女子便是将垃圾“化腐朽为神奇”的“垃圾王”?

名片上传递的信息准确无误:“浙江绿夏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静波”。8月4日,记者见到这位因发明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

术而引起国际上关注的民营企业家。

此前3天,记者走访了地处新昌县的“绿夏”垃圾处理厂,这个掩映在群山翠绿丛中的企业,没有扑鼻的臭气,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发酵后的气味,外国环保专家曾惊奇地称之为咖啡香;新昌城乡每天200多吨垃圾被集中在此,经分拣有机垃圾被投入压力容器进行高温高压水解处理,数小时后即变成有机肥;无机垃圾则被粉碎后焚烧,变成制砖材料。该厂日处理垃圾250吨,日产有机肥35吨,产制砖原料20余吨,所有垃圾都能得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这是环保的理想目标,据称国家花上百亿元研究迄今无结果,袁静波却实现了,她发明的“高温高压水解法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及制肥成套设备”获国家发明专利。

“是一群苍蝇改变了我的人生。”

年届知天命的袁静波,上海人,文革初被从上海赶回新昌老家。1994年创办轴承厂,4年后银行里便有600万元存款。

“是一群苍蝇改变了我的人生。”袁戏称道。

在寻找新项目时,袁一日来到一朋友家,立即,一群苍蝇将她包围,原来,附近有个垃圾堆放场。何不办个垃圾处理厂?

“垃圾被称为‘放错了地方的宝贝’。”袁说。“生活垃圾中有许多可回收废品,垃圾中含有大量有机可燃物,焚烧2吨生活垃圾的热量相当于1吨煤。垃圾是世界上唯一不断增长的可再生资源。”

1999年,在亲朋好友一片反对声中,袁筹资1400万元买下了40亩地,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民营处理垃圾企业。

此后3年,她在跑遍全国,并到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考察了100多个垃圾处理厂后,开始技术攻关。

据悉,世界上处理垃圾的主要方式是:堆放、填埋、堆肥与焚烧。前三者因易引发二次污染而被淘汰,焚烧处理成本太高,不适应我国国情。

能否发明一种垃圾处理无害化、低成本、资源化的技术?袁研究了3年,技术没解决,钱已花完,科研无法进行下去。

囊空如洗,债务缠身,欲静波,波不静,家人亲友一片讨伐声:垃圾处理是政府的事,干你何事?

山穷水尽,她一次次哭倒在父亲的坟前,甚至萌生一了百了的念头……

    没有熬不过去的黑夜,没有盼不来的黎明!最难时,县领导给了她支持:科研必然会失败,要理解挫折,宽容失败,支持创新。经县领导斡旋,她获得300万元贷款,研究又柳暗花明。

高温高压膨化水解专利技术诞生

垃圾处理中的一个难题是,生活垃圾中的那些海鲜壳、骨头如何粉碎?这可是制肥的最佳原料。

一次看打爆米花,她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用膨化技术处理垃圾!高温高压膨化水解专利技术诞生了。

2001年10月28日,绿夏正式投产。而次日袁便住进医院紧急抢救,胆、十二指肠全摘除,半个胃、半个胰腺、半个肾切除。

九死一生,技术却日臻完善。经4年运行,她的技术及工艺均获自主知识产权。省科技厅鉴定认为,这项发明有快速、无害、资源化等五方面突破;国家发改委资源司司长翟青称该技术“解决了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垃圾处理难题”;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领导认为,该技术“在国内中小城镇具有其适应性,投资小、推广价值大”;美、加、澳、韩等12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专家考察后给予高度评价。

目前该项目已列入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百项重点项目实施计划,并由省发改委上报国家发改委,作为国家2006年环境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备选项目。

但袁的困难依旧:现处理垃圾每吨靠政府65元补贴,而实际上每吨垃圾处理需90多元;有机肥虽已获国家认证,虽质优价廉但卖不出去。

她说,作为环保企业,她无法享受国家对农业对环境的政策倾斜:农用电每度0.28元,化肥厂按农用电支付,而她则按工业用电0.8元支付;她的有机肥从绍兴运到安徽,铁路运化肥每车皮2000多元,而有机肥却要4000多元,虽然国家提倡使用有机肥而不提倡用化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