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点亮原生态民歌崛起的希望之光

2006-08-1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

中国民歌经历过诞生时的辉煌,探索时的平淡,转型期的艰难。但是今天的民族音乐正跟随时代脚步再次崛起。随着媒体给予民族音乐平台的逐步扩大,一些优秀民族音乐正在逐渐回到人们面前。广西卫视品牌栏目《唱山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民族音乐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民族音乐呈现出它特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并激发更多年轻的音乐人通过多种形式探寻中国民族音乐根脉。《唱山歌》栏目紧扣民族音乐发展脉搏,选取民族民间音乐的选题,以创新的理念,借用民族音乐的形式来展现我国多民族文化,并寻找中国民族音乐的新方向。今天,我们特别刊发四位著名音乐家的文章,就《唱山歌》栏目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探讨。

《唱山歌》现场

杨鸿基在《唱山歌》节目中演唱

蒋大为在《唱山歌》节目中演唱

给中国民族音乐加分

徐沛东 

我一直非常关注广西卫视《唱山歌》这个栏目,这不仅因为我是一个跟广西非常有缘的人,还因为我是一名民族音乐创作者。每次看《唱山歌》,都能为我“辛苦”的音乐创作提供一些创作的灵感与启示。《唱山歌》栏目也是我目前看到的以发掘、传承、推广中国民族音乐事业为主导的音乐节目,它和当下众多以迎合、取悦观众的电视节目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据我所知,《唱山歌》栏目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非常系统地将中国各民族的民歌请上了舞台,而有些民间原生态民歌像重庆的“船工号子”,青海的“花儿”,蒙族的“长调”,广西少数民族的“三声部民歌”等等,有的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被时代所遗忘,而《唱山歌》却把他们当成金子,对他们进行了详细整理和记录。我曾经无意中看过《唱山歌》栏目播出的一位来自重庆的百岁老船工,他铿锵有力地演唱着“船工号子”,我被那一瞬间的音画震撼了。作为一位从事民族音乐事业多年的音乐人,我为这些执着于民族音乐的人们所感动,同时也为中国电视媒体还存在着一批像《唱山歌》这样的音乐节目感到欣慰。

《唱山歌》栏目作为民族音乐转型期的文化产物,对于时下的主流观众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源于《唱山歌》栏目所表现出的民族音乐取向。《唱山歌》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艺术规律运作,将传统民歌以地区进行整理,并加入了现代的音乐元素进行全新的翻唱,从而使观众获得感性的愉悦。《唱山歌》栏目不仅推动了民歌的发展,同时也迎合了当前的市场需求,所以看《唱山歌》栏目,自然也就成了大众的文化需求。

我曾经多次去广西采风,《大地飞歌》就是在广西为民歌节创作的主题歌。那时候,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还叫广西民歌节,随着1999年第一届民歌节的成功,民歌节在全国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广西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来全国有很多城市争相效仿民歌节。民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广西的品牌,我也亲身感受到民歌成为广西经济振兴的助推器,并给广西南宁这座美丽城市的面貌带来了巨大改观。民歌不仅为广西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更使南宁这个城市的知名度在全国迅速提高。我因为有幸参与了多届民歌节音乐创作的缘故,所以可以骄傲地说:“谈广西,谈《唱山歌》,谈民歌节我有发言权。”

如果说,民歌节是用民歌开创了一台经典晚会的成功范例,那么《唱山歌》栏目就是用民歌打造并成为中国音乐电视栏目中的一枝独秀,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品牌就是民歌。只有先立足于民族,才能后放眼于世界,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今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参与者,我看到了一批优秀的原生态歌手受到了普遍程度的认同,这是一个喜人的景象,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只有随着一批像《唱山歌》栏目一样具有历史责任感和艺术鉴赏力的电视栏目的崛起,才能让一批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流传开来,同时也让一批优秀的民族歌手从全国各地走出来。

今年上旬刚刚在广西南宁举行的2006年全国音协工作会议上,以“民歌打造城市品牌”的议题得到了全体与会代表的肯定。广西已经具备了以民歌为基点建设“文化广西”、建设文化大省的先发优势和条件。我们无论是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暨《大地飞歌》晚会,或是从广西卫视《唱山歌》栏目中,都看到标志着广西鲜明文化符号的“民歌”成为了广西文化品牌的先进代表。同时二者相辅相成,民歌构建了城市的品牌,而城市也给民歌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由民歌引发出来一个个新的音乐文化项目,已经成为广西乃至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汇。例如每年以体现多民族文化魅力的《风情东南亚》晚会,以及《印象・刘三姐》,都是通过融合广西独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民俗、山歌文化于一体的音乐文化项目,这些项目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广西文化产业的格局。所以,我一直坚持提倡用纯音乐艺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而民歌节和《唱山歌》作为“文化广西”的两个窗口,它们都着眼于这种纯粹。

《唱山歌》的起点很高,这是因为民歌的起点是很高的。民歌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从有限的民歌资源中去发掘、去传承、去创新,以优秀的民歌作品为源泉。《唱山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催生出的电视栏目,它的内容不仅包含了民歌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它还具备发掘、传承、推广优秀民族歌唱家的功能。

民歌是口耳相传的民间艺术,现在,社会民歌的传播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民歌的传承必须借助电视这一重要的媒介,广西卫视作为广西第一媒体,看到了民歌艺术潜藏的巨大魅力,他们抓住历史的机遇创办了《唱山歌》栏目,为民歌艺术提供了一个腾飞的舞台,为优秀的民族歌手提供了新生。因此像《大地飞歌》、《爱我中华》这样的歌曲才能在全国流传开来,一批优秀的民族歌唱家也逐渐被大众所熟悉。但民歌是一个做不完的课题,无论是民歌本身的“创新”,还是《唱山歌》栏目的“创新”,都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既然说到“创新”,就要说明“创新”不能浮躁。当下一些音乐栏目所谓的“创新”已经偏离了音乐的本身,和我所说的“创新”已是渐行渐远。如果让我说《唱山歌》下一步该向何方走?首先,我认为民歌这个本不能丢,但不要只吃中国传统民歌的老本,要让民歌走向现代,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断创作、翻新。《唱山歌》栏目提出“将翻唱进行到底”就是一个不错的创意。《唱山歌》栏目要大胆地探索和尝试,民歌不仅要建立在民族化的基础上,更要走与时代接轨的路子,要把传统民歌跟现代音乐融合,要把民歌做大,为民族音乐加分,但不要画地为牢、固步自封。要做“大民歌”的概念,不局限于音乐的形式。《唱山歌》在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平台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满足观众的多重性选择,最终我希望能够看到传统的民族音乐与创作的民族音乐或是原生态的民族音乐一起在《唱山歌》的舞台上和谐共鸣。

承载原生态民歌再崛起的使命

金兆钧

作为一档常态电视周播音乐栏目,广西卫视《唱山歌》栏目两年来一直用周日的黄金档扛着民族音乐的大旗独舞。或许他们有点“傻”气,或许是他们大智若愚,反正做这档节目需要他们有长期耐于沉静、甘于寂寞的勇气和胆识。在今天看来,《唱山歌》的确做得好看,用一种很俗的说法解释这就叫“现象”。当今年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原生态歌手的整体崛起时,我想很多观众会想起《唱山歌》这样的电视音乐栏目,正是这样少而又少的电视栏目承载了中国民族音乐和原生态民歌再崛起的使命。

看广西卫视《唱山歌》栏目,会有一种亲切感,有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冲动。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能否继续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决定《唱山歌》栏目成败的关键因素。民歌要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审美需求,首先要走出民歌的局限。在南宁的民歌节,我们坚持在既保留山歌的原生态音乐元素的同时,又要对传统的山歌进行大刀阔斧的“创新”,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作出由臧天朔和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歌手斯琴格日乐以摇滚版的方式翻唱《山歌好比春江水》这样优秀的民歌作品。

众所周知,民歌节的原形出自壮族歌圩,因此,民歌节必须满足节日、文化、宣传、商业等诸多功能,才能实现对歌圩文化形式与功能的传承。从民歌节这个舞台上推出的《大地飞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一批经典歌曲,也通过电视歌会的形式,让一批原生态民歌焕发了新的生命。民歌节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不仅体现在山歌文化的复兴上,也体现在轰动的社会效益上,体现在它所创造的巨大经济效益上。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真正发掘、打开并擦亮了一颗颗民族民间原生态音乐的宝藏。民歌节把原生态音乐、翻唱民歌、创作民歌、都市民谣、甚至由民族民间音乐衍生出来的流行歌曲都囊括进了民歌的大舞台。在这个“大民歌”的概念下,它既突破了传统原生态民歌的地域局限,又为原生态民歌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民歌拓宽了创作思路。民歌节和《唱山歌》不谋而合地推动了“大民歌”的概念,他们共同构筑起了一个强大的推广平台,一个以“年”为时间单位,一个以“周”为时间单位,二者交相辉映,促成了原生态民歌的“红火”,它集合了民族音乐优势资源以“虽非最佳,但求可行”的方式和途径,为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输血。

今天,原生态民歌正面临着历史的转型期,这既是挑战更是一次机遇。曾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型开幕式文艺晚会上翻唱《南泥湾》的老一辈艺术家王昆说:“民歌是民族的,也是时代的;既是继承的,也是发展的。”她认为,民歌必须随着时代前进,让新时代赋予民歌新的内涵,《东方红》就是由陕北情歌改编而成的。原生态民歌必须以开放的姿态进行探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突出原生态民歌好的一面,剔除原生态民歌中不适宜现代审美需求的因素,这样就不会因为原生态民歌中残留的瑕疵阻滞了它的发展。原生态民歌虽然是一座文化艺术的宝藏,但它并没有给现代舞台提供现成的艺术品。所以原生态的民歌在注重活性传承的同时,可以也应该通过艺术加工使之获得在当代社会存活的形态,从而让许多原本“藏之深山”的民歌借助《唱山歌》这样的舞台进行传承、传播。原生态民族民间音乐的再崛起需要民歌节一年一次的民歌狂欢,更需要《唱山歌》日积月累的推广,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让原生态民歌从传统走向现代。毋庸置疑,民歌节和《唱山歌》为广西乃至全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而就《唱山歌》栏目而言,更应该发挥其常态电视节目的媒体优势,弘扬原生态民歌,推动民族民间音乐产业的发展,为和谐社会唱出民族民间音乐的最强音。

广西卫视《唱山歌》栏目对于发现挖掘、推广原生态民歌作用重大,它锐意为民歌改革的姿态和努力在中国音乐界也引起不小的震动。原生态民歌是民族民间音乐的根源,它是一面镜子,以动态的形式折射出整个民族文化的变迁,原生态民歌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它赐予了我们更活跃、更丰富、更真实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当我们在《唱山歌》的舞台上,静静地聆听世界的声音时,其实世界也在聆听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据统计,自1999年第一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举办以来,已经有将近30多首广西民歌在开幕式晚会上演唱,并有数十位词曲作家的新作通过民歌艺术节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而在广西卫视《唱山歌》的舞台上演唱的各族民歌更只能以“千”为单位核算了。《唱山歌》曾为不少民族录制过民歌电视晚会,也系统地推出了多场著名民族音乐家的电视晚会,并且整理介绍了大量的原生态音乐资料。如果以民族民间音乐的“量”作为衡量的标准,广西卫视《唱山歌》栏目称得上是全国第一的民族音乐电视品牌。

原生态民歌是给《唱山歌》栏目的珍贵的礼物,同时《唱山歌》栏目也给原生态民歌提供了一个再崛起的平台。当观众沉浸于原生态民歌红火初现的同时,我们的媒体、民族音乐行业内的从业者确实应该反思一下,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生活方式发生的变革,特别是大众传播网络的商业化冲击,我们正在经历着失去文化重心后的随波逐流。乐观者或许认为民族文化必将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如果我们不对任何事物持有“翻过来,调过去,看一看”的态度,我们可能会出现文化上至少是音乐上的百年孤独!当我们面对舶来文化的冲击无所作为时,如果我们还天真地以为可以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把他们同化了,那么恐怕我们已经断得差不多的民族文化就真的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了。所以我要大胆预言:在不久于北京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定是用民族的歌声去欢迎远方的客人,一定是用我们无穷的民族音乐魅力去感动世界。

从边缘唱到主流

阎肃

广西卫视创办的《唱山歌》栏目,给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平台。

《唱山歌》追求绿色收视率

广西卫视《唱山歌》栏目以追求“绿色收视率”为节目的主旨,这是我非常欣赏的。我不否认,一些电视媒体急功近利地制作一些有某种低俗趣味倾向的电视节目,短时间刺激了收视率的上升,但长远地看,这是要让我们的观众付出代价的。优秀的电视节目应该是合乎“先进文化”要求、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俱佳的节目。不能一概认为只要有收视率就算是优秀节目;反过来,只强调思想性,缺乏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的节目,当然也不能算是优秀电视节目。所以,我们抓优秀的电视节目,首先要从优秀的内容入手,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我是广西卫视《唱山歌》栏目的固定观众,《唱山歌》栏目就是在优秀的节目内容上做足了文章。它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放在节目的首位,非常有创意地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区域化、专业化的展示,还特别把一些根植于民间的原生态民族歌曲,进行了新的翻唱,让电视观众在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音乐同时,也为我们民族民间音乐打开了一个宣传推广的窗口。

《唱山歌》让民族音乐看到了希望

据我所知,广西民族民间音乐人近年来创作的优秀音乐作品不少,随着地域的局限被电视媒体打开,加快了一批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流传。以前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背负的“包袱”太重,传播途径也太单一,阻碍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今天,我们要善于在传统原生态的音乐中注入“新”的音乐元素,要让传统的民歌时尚起来,这样才会赋予民族民间音乐新的生命,《山歌好比春江水》翻唱的成功就是范例。近年来广西乐坛的音乐创作队伍在短时间迅速崛起,同时,一批青春靓丽的广西歌手也在歌坛崭露头角,可见广西乐坛所获得的成绩是受当地政府和电视媒体共同的推动之益。广西卫视不仅将《唱山歌》栏目打造成了名扬四海的音乐品牌,同时也支撑起了在民族文化长河中逐渐式微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一片绿野。《唱山歌》栏目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扶持,搜集了众多民间山歌资料,邀请著名音乐人共同研究传统山歌的表现手法,录制了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电视晚会,剧组还专程邀请民间音乐人到北京录制节目,每逢重大节日,《唱山歌》栏目还制作特别精彩的节目,而正是他们与央视及其他兄弟省市台的同类型栏目的共同努力,才让流传千年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再显芳姿。

我始终认为,民族民间音乐是极具艺术开发的潜力和价值的。我们要从民族民间的音乐中找寻灵感,这样才能创作出一批兼具时代感和民族风味的新山歌,将民族民间音乐发扬光大,从而也利用丰富的民族音乐产业带动和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当我看到随着《唱山歌》栏目的不断推广,那些曾经久唱不衰的山歌衍变成为广西吸引世人目光的法宝,甚至成为广西连结东盟各国的重要文化纽带时,我感到无比欣慰。正如一位观看了《唱山歌》栏目的老华侨对我说:“山歌是我们的乡音,山歌是我们的乡情,山歌更是祖国连结海外华侨的心灵之声。”让我们振兴繁荣民族民间音乐吧,让我们促使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焕发出新的时代艺术魅力吧,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民族的文化才具有跨地域传播的可能,只有类似像《山歌好比春江水》、《茉莉花》这样鲜明的民族音乐作品,才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屏障,也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够代表中国的声音,它的流传已无可辩驳地证明,在“全球化”的历史舞台上,只有鲜明的、不可复制的民族民间文化才能得到世界的喝彩。

《唱山歌》从边缘唱到主流

我非常赞同一个倡议,我们的媒体要自觉维护民族文化的权利!可喜的是,随着一批像推出《唱山歌》栏目一样的电视媒体的觉醒,我感受到我们的电视媒体是一个尊重民族文化传统、重视民族价值观念的媒体,它们在弘扬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文化和传媒开放的全球化进程中,充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作为一名老音乐工作者同时也是老电视工作者的我,非常感谢《唱山歌》栏目在扶持民族民间音乐上所做的大量工作。《唱山歌》栏目给予了民族民间音乐一个进入市场的平台,它在音乐传播机制的运作层面建立了媒体与音乐产业接轨的运行体制,它为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创作、制作及发行的所有运营环节总结了经验,同时,它也让原生态民族民间音乐“走出去”,把外来的优秀民族音乐“请进来”。《唱山歌》栏目的存在也意味着,只有让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生机,那么这个民族才是真正具有生机的。

当我看到在今年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众多原生态歌手向我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时,我扪心自问,还有什么情感能够比对民族,对国家,对自己文化的忠诚还要强烈的情感呢?正是那些原生态歌手单纯的音乐语言震撼了我们的视听,使其一夜之间成为了一种时尚文化,当民族民间音乐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欣赏时,人们也就越来越认识到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价值。《唱山歌》栏目3年来从边缘进入主流,我们看到了关注民族民间音乐背后巨大的文化含义,这也是《唱山歌》栏目和一批民族民间音乐人多年来努力追求的结果。如今,在全社会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我们民族文化遗产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备受关注。让我们在借鉴国外各种文化式样的同时,继续保持好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体系,使我们民族文化的根不断。

民歌是我们音乐创作的源泉

李海鹰

 怀旧是人类共同需要的情感。有朋友说能够从我创作的音乐作品中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愁,的确,这是一种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的情感。就像当年《弯弯的月亮》一样,它是我想象中的故乡珠江三角洲的一幅风景画,它能流传至今也许是因为其中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乡愁,一种我们熟悉的情感,正是这种情感支撑着我走到了今天。我曾经创作过很多的音乐作品,大多是从民族音乐中汲取创作灵感,再充分运用现代音乐的手段进行创作的。我认为,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自己的语言,是我们的历史,就是我们本身,更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

我看到广西卫视推出的《唱山歌》栏目,发现它与南宁的民歌节遥相呼应,如同是民歌节的姊妹篇。这也许是偶然,但我深信这是必然,在它们的不谋而合中蕴藏着对民族音乐的深刻理解,还有对传承中国传统民歌的用心所在。民歌节是先声夺人的广西民歌品牌,但它毕竟受到时间和地域的局限。而具有后发优势的《唱山歌》栏目一开场就掀起了新民歌的革命,他们打出了“将翻唱进行到底”的旗帜,将原生态民歌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创新”,也因此为中国民歌史写下新的篇章。

《唱山歌》栏目不仅将各民族音乐流派、各民族的优秀歌唱家请到了《唱山歌》栏目的舞台轮番上阵,甚至还将一些民族民间口耳相传下来的原生态民歌搬上了《唱山歌》的大舞台。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四川的“川江号子”,它就像一扇原生态民歌的老窗户,透过它,让我看见了母亲河边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形态。如今,长江已经变了模样,轮船也变了模样,“川江号子”这扇原生态民歌的老窗户已经隐隐关闭了,但是,我看到了《唱山歌》栏目仍在艰难地挽留着那些从老窗户缝隙里透出的“微弱之光”,正是这些“微弱之光”点亮了中国原生态民歌崛起的希望之光。当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原生态民歌在《唱山歌》栏目舞台上百花齐放时,我看到了广西的“黑衣壮”、江苏的“杨柳青调”、陕北的“信天游”、新疆的“刀郎民歌”等等,让我们在目不暇接的视觉与听觉的艺术盛宴中,感叹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博大精深。

《唱山歌》栏目一直在寻找和树立中国新民歌的榜样,但这谈何容易。在一个被过度开发的大环境里,在无数的大型歌会和晚会的双重打压下,它们想保持鲜明的个性也决非易事。众所周知,电视行业是以收视率作为衡量成败的标准,对此,很多业内人只能心知肚明地盲从于迎合观众的审美取向,一个节目“火了”就有太多同质化的复制品出现。所以,无怪乎有许多有识之士直截了当地指出:“现在的音乐市场正在进行着一场杀鸡取卵式的文化运动。”《唱山歌》栏目在如此环境下保持着一片纯净的民族音乐田园,让音乐人还原成为那个扛着锄头,扶着犁把的默默耕耘者,既有耕耘,又有收获。纵观《唱山歌》栏目开播至今,每期节目都精彩各异,民族音乐电视晚会的制作、包装也非常到位,在突出民族音乐特色的同时,也融合了现代音乐的时尚性。虽说目前成熟的原创民族音乐仍太少,多少令人感到遗憾。但我深信,随着《唱山歌》栏目日益成长壮大,必将会催生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作品。

广西卫视《唱山歌》栏目对民族音乐是非常有诚意的,这一点就算是普通的电视观众也能够感受到。《唱山歌》栏目拥有极为独到的艺术鉴赏力,它最大化地发掘和展现了我国各民族不同的音乐元素和审美情趣,从而也形成了《唱山歌》栏目独特的艺术风格。随着《唱山歌》栏目的个性色彩越来越浓,节目也越做越精致,其观众群自然就越来越宽了,目前,《唱山歌》栏目在音乐界已经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仿佛是一种宿命,我很难说得清楚,是民族音乐成就了《唱山歌》栏目,还是《唱山歌》栏目成就了民族音乐。但无论如何作为广西卫视响当当的音乐栏目,它能够在三年之间扶持起无人喝彩的民族音乐,这绝对得益于广西卫视有关领导的民族观念和长远的发展眼光,正是在这种难能可贵的坚持下,才能让今天的栏目得以肩负起传承民族音乐的历史重任。可以说它在音乐界树立了一座新民歌的里程碑,不仅为原汁原味的民歌中注入了个性和国际性,也还原了民族音乐的真实面目。

相信在中国电视观众心目中,《唱山歌》栏目是继广西民歌节之后的又一个文化符号。作为民歌不遗余力的推动者,《唱山歌》栏目几乎整理并总结了中国各民族民歌的发展历史,它展现出了一个大媒体的包容和责任,也为我国的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后继者树立了典范。长期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可喜收获,目前在很多音乐人心目中,已经把上《唱山歌》栏目作为检验自己音乐水准的试金石。无论是歌坛新人还是“腕级人物”都争先恐后地来到《唱山歌》栏目中与观众分享他们的音乐。这对于《唱山歌》栏目连续三年的积累和实践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肯定。打造国内一流的民族音乐品牌,使广西真正成为世界民歌之都,这是广西的目标,更是广西卫视的目标,让我们在《唱山歌》栏目这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舞台上,推出更多的民族音乐作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