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展为要 环境优先

2006-08-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举世瞩目。而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又成为科学发展的“瓶颈”。要冲破这个瓶颈,就必须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思考、来探索、来实践。为此,记者专访了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局长田维钊,请他谈谈对环保工作的理解和思考。

记者

当前环保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田维钊:深化认识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首要问题。当前环境形势总体上比较好,处于关键的历史转折时期。但从局部和微观上来看,问题仍很突出,不能估计过高,不能盲目乐观,不能贪大求全,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无所作为、丧失机遇。特别是环保工作者自身要深化认识:从事环保要热爱环保,从事环保要懂得环保,从事环保要忠于环保。当前尤其要明晰环保部门的四个职能:一是主管职能;二是监管职能;三是指导职能;四是环境质量信息发布职能。

记者当前环保工作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田维钊:立足发展是当前环保工作的根本问题。无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本问题都是发展。从根本上思考环保问题,就要跳出环保抓环保,正确把握“发展为要、环境优先”的相互关系;服务发展抓环保,坚持发展抓环保,把环境保护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去思考、去运筹、去推进,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坚持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坚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只有发展才能让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走上富裕的道路,只有通过发展才能真正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记者当前环保工作的基础是什么?

田维钊:队伍建设是当前环保工作的基础问题。当前环保队伍,很不适应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处于“小马拉大车、小梁撑大厦、小河进大水、小米加步枪”的尴尬境地,人员少、机构缺、素质差、能力弱,是环保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仅就我们四川6300多人的环保队伍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是科班出身,三分之一是杂家,三分之一是转业军人,半路出家搞环保的很多。我们曾尝试从市、县“主干线”挑选干部到省环保部门“带兵打仗”,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选拔人才到省环保部门“攻关解疑”,从公招公考中选拔人才到省环保部门“树木成林”,努力优化组合。

记者:当前环保工作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田维钊:突出重点是当前环保工作的核心问题。环保工作量大面宽,面面俱到很难扭转局面。要善于提领口,善于攻重点。我省环保工作按照省委“发展为要、环境优先”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四项工作重点:一是强化整治、多还旧账;二是把住源头、不欠新账;三是全程监管、控制总量;四是动静结合、平衡容量。

改进方法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要问题。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几次环保突发事件,有的应急不急而酿成祸端,令人以警醒。特别是值此环保攸关时期,我们应以超常的思维、超常的方法未雨绸缪,变“灭火队”为“先遣队”,变“事后急”为“预则立”,做到思维上先人一步,行动上快人一拍,理念上高人一筹。

记者:当前环保工作的敏感问题是什么?

田维钊:环境安全是当前环保工作的敏感问题。环境链和安全链相互交织在一起,安全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引发卫生问题,卫生问题引发稳定问题。正确处理环境链和安全链相互搅合的问题,一是预防要超前,绝不能临时抱佛脚;二是处置要及时,绝不能优柔寡断;三是措施要可行,绝不能敷衍塞责;四是工作要到位,绝不能失职渎职;五是教训要吸取,绝不能一错再错。

记者当前环保工作的难点问题是什么?

田维钊:依法行政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难点问题。现行环保法律法规虽然很多,但整个环保法律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因而出现执行难、难执行的局面,十分不利于推行依法行政。要改变这一局面,一要学习吃透法律,真正强起来;二要明确执法主体,真正硬起来;三要敢于动真动硬,真正严起来。要分运用法律武器,理直气壮行使权力,扶持治污者,严处制污者,绝不失职、渎职。

各方联动是当前环保工作的关键问题。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降低消极因素:一是要强化纵向联动,打通“主干线”;二是要强化横向联动,消除“分水岭”;三是要强化系统联动,编织“同心结”;四是要强化城乡联动,管住“结合部”;五是要强化社会联动,构建“统一体”。

记者:当前环保工作的深层问题是什么?

田维钊:狠抓落实是当前环保工作的深层问题。落实的水平体现执政的水平,体现工作的水平。如何抓好落实,我们的实践体会是:要用落实的经验抓落实,用落实的教训抓落实,用落实的制度抓落实,用落实的手段抓落实,用落实的人抓落实。

服务基层是当前环保工作的薄弱问题。环境保护的主战场在基层,着力点在基层,试验田在基层。对基层,我们要在五个方面着力:一是面向基层,把重心、视野放在基层;二是理解基层,倾听基层的呼声,理解基层的心情,体谅基层的苦衷;三是支持基层,项目、政策、情感向基层倾斜;四是服务基层,急基层所急,想基层所想,为基层排忧解困;五是保护基层,撑起一把伞,让环境卫士有“娘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