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水

2006-08-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王宾齐 张朝阳 我有话说
    进入7月,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处不断向全校师生告捷:

今年上半年,学校专利申请量达108件,其中发明专利占75%,居省内高校首位;

依托该校建立的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主任陈彦惠教授选育的密植硬粒高抗型夏玉米豫单998刚刚通过省级审定,因其打破了国内同类品种存在的遗传脆弱性而受到

大型种业公司的青睐,从而获得了400万元的首批技术转让费用。这已经是该校近年第3笔高达数百万元的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让收益;

依托该校建立的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通过了“国家粮丰工程小麦超高产攻关实打验收”专家组的实打验收,创下15亩连片小麦超高产攻关田实打验收每亩717.2公斤的奇迹,再度刷新河南小麦历史纪录;

……“是科技创新的力量使我校的科研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河南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如是说。

人才强校战略引领创新步伐

长期以来,河南农业大学将人才强校战略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学校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创新性人才计划”,其中包括“特聘教授+团队工程”、“教学名师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等,广揽优秀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通过设置特聘教授岗位和教学科研关键岗位,搭建工作平台,提供事业发展空间,实行特殊待遇等措施,该校培养和引进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人才强校战略使该校储备了良好的事业基础:720位专任教师中,有双聘院士5人、教授92人、副教授293人;博士学位120多人,硕士学位290多人;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专家、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2人。为充分发挥优秀人才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学校自筹资金,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主要支持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以政策和机制战略着力推动源头创新。与此同时,学校将科技创新向知识产权工作延伸,以专利申请为突破口,开展专利上门服务行动,加大对职务发明专利申报和专利实施项目的扶持力度。

抓住人才的培养、吸引、用好三个关键环节,该校充分发挥了优秀人才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骨干作用。以陈伟程、王泽霖、尹钧、范国强等为代表的学术领军人物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学术成就,做出了巨大的社会贡献。

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陈伟程教授师从我国著名遗传育种学家吴绍?和李竞雄教授,致力玉米雄性不育利用的创新性研究。玉米雄性不育,是玉米遗传育种上一个里程碑的技术,它可以使玉米在制种的过程中,省去大量人工去雄的投入,并保证种子的质量。陈伟程教授在研究过程中成功解决了这个领域的三大技术难点:一是筛选出了抗病的不育胞质;二是筛选出优良的不育源;三是找到了强恢复系的恢复源。他率先突破了玉米雄性不育安全生产难题,成功进行了玉米改良单交,先后育成18个适应不同生态区的玉米优良新品种,推动了自交系异地培育,创新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点石成金般地把河西走廊变成了我国最好的玉米制种基地。他率先以玉米雄性不育技术选育出的优良品种豫玉22,因高产、抗病、优质、穗大等突出特点,成为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重点推广的名优品种,迅速在全国20多个省区大面积推广,增产28.28亿公斤,实现经济效益23.64亿元。学校也因此先后获得500多元的成果转让效益。“玉米杂交种豫玉22的选育与雄性不育利用及其产业化”成果2003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评为2004年度河南省十大有影响科技成果。

王泽霖教授是在我国禽病防治界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校支持他牵头成立禽病研究所,探索教学、科研和开发一条龙的新型科研体制。经过多年努力,由他主持研制的“鸡新城疫、传染支气管炎、减蛋综合症、传染法氏囊病四联灭活疫苗”技术,采用了独特的浓缩、灭活、乳化技术,培育出我国相关标准种毒,一次获得了4个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被评为2003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转让给内蒙古生物制药厂,学校获一次性技术转让费500万元。

尹钧教授是该校从外省引进的小麦科研领域拔尖人才,学校专门为他购置了一批尖端仪器设备,建设实验室,并创造条件让他在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尹钧教授近年来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他主持的“抗穗发芽转基因小麦的创育”项目,解决了成熟小麦遇连阴雨天发芽这一世界性灾害的技术难题,成功培育出抗穗发芽的小麦新品系,实现了技术与理论创新,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

范国强教授主要从事泡桐丰产栽培与良种选育、泡桐抗性机理和林木生物技术研究工作。1994年,年仅30岁的范国强完成博士后研究任务后,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河南农业大学工作,随即被评为国家林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在31岁时就成为省管优秀青年科技专家,获得首届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目前,他是省级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省特聘教授、河南农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他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杰出人才基金、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获得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省首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省百名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双重平台建设凝聚创新团队

“河南农业大学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背后,都有一支多学科力量集成的创新团队。凝聚这些团队的则是学校精心打造的双重平台,即科研机构平台和学科平台。高层次、跨学科的科研项目把平台和团队紧紧联结在一起,使捆绑建设成为可能。人才是关键,平台是支撑,项目是纽带,正是这三者推动了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的步伐。”这是河南农业大学校长王艳玲博士的体会。

近年来,该校相继申报、建立了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国家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农业部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等10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为科学研究和创新搭建起辐射行业和区域的高层次平台,凝聚了多个学术创新团体,有力地提升了科研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该校还瞄准社会需求,着力在科研项目平台建设上下功夫。重点支持一些多学科交叉型学术创新团队申请主持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等。依靠这些科研项目平台,这些团队不断发展壮大。

从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出发,学校新近组建的农业经济、信息、法治、人文等软科学学科的平台与学术团队,如农业政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也同时快速健康成长。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以来,由中心副主任尹钧教授、郭天财教授和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李潮海教授等主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创新和集成推广工作。2005年度,围绕课题总体目标任务,课题所属的12个研究专题分别开展了“三区”(高产灌区、中产灌区和旱作区)小麦、夏玉米丰产节本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小麦夏玉米超高产技术攻关等专项研究。通过专项研究的实施与集成技术的辐射推广,项目区小麦、玉米获得了全面丰收,并创造了15亩连片小麦平均单产683.4kg/亩、夏玉米1006.85kg/亩的历史最高纪录。2006年又创下15亩连片小麦每亩717.2公斤的奇迹,再次刷新历史纪录。课题实施两年来,项目区共增产粮食202.23万吨,共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5.48亿元,已分别完成国家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增产粮食214万吨和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5亿元目标任务的94.5%和101.9%。

国家烟草专卖局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先后建立了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和国家烟草生理生化重点实验室。这两个科研机构聚集了40多位烟草学科的教授、博士,形成了几个优势明显的烟草科技创新团队,成为我国烟草行业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他们先后取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23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