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代“愚公”刘开田

2006-08-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孙香 我有话说

他,一位81岁的老人,20年如一日,用双手把600亩荒山变成一片茂密的森林,成为当地人崇敬的当代“愚公”;他满脸的沟壑写满沧桑,半眯着的双眼透出坚毅的目光。他就是江苏省铜山县伊庄镇吕梁村护林员、共产党员刘开田。

老人毅然接了这个“烫手山芋”

10年前,记者在吕梁村见到

刘开田,古稀之年的他踌躇满志。10年后,记者再见老人时,他明显苍老了很多,但依然红光满面,眉宇间还是流露着那份“倔强”。正是这个“倔强”的老汉,20年前顶着“好出风头”的骂名,主动跟村里签下了承包荒山的合同。

一提起从前村里那一座远近闻名的荒山――徐山,吕梁村的人都记忆犹新。村里一位长者告诉记者,由于山上石多土少,只有石头缝里夹藏着零零星星的碎土,什么也长不了。每逢雨季到来,山洪暴发,石沙俱下,水土尽失;遇到干旱季节,大风一吹,又是飞沙走石。一位村民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村里就多次组织人们上山植树造林,但响应的人寥寥无几。八十年代以来,乡政府和村里又多次动员群众承包荒山。大家都在心里盘算:石头上栽树,能行吗?竞标会开了一次又一次,但是全村几百户人家没有人站出来接这个‘烫手山芋’。”

直到1987年12月的一天,刘开田挺身而出,毅然在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而且一签就是100年的时间。那一年,他已经61岁。

回忆起当时老伴的举动,刘老汉的妻子刘贺氏依然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我气得直发抖,他一回家,我就骂老头子疯掉了,也不算算100年是多长时间。儿子、儿媳也说,100年,不要说我们等不到,他们也等不到。”

“不管我怎么解释,全家人就是不同意我做这个‘傻事’。最后,我一个人背起半袋子玉米面,拎起铁镐就上了山。”跟记者说起20年前的举动,刘开田的眼睛里闪着亮光。

他用坏了铁镐等200多把,栽下10多万棵松柏

面对光秃秃的石头山,刘老汉找了一处避风的山坡,搭了个简易的小窝棚安下了“家”。老汉一个人既凿石又挖坑,把碎石从坑里拣出来。山上没有泥土,他就一点点从石缝里刮土,从山脚下背土,把鱼鳞坑一个个填满;山上没有水,老汉要到几里外挑水,一个来回要个把小时,为了节省时间,他几天都不洗一次脸,刷锅水也舍不得倒掉,放在盆里澄清后再用……

就这样白天黑夜地干了一个月,老人瘦了一圈,手上脚上都裂开了一道道口子,蓬头垢面,像个野人。儿子上山看到老人的样子哭了。刘老汉趁机做儿子的思想工作:“我们不能眼看着这座山就这样荒下去,我们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这是积善积德、造福万代的大好事啊!”

全家人想通了,扛着铁镐到山上帮忙来了。出嫁多年的女儿带着家人来了,左邻右舍的亲友

赶来了,乡里的林业站还免费送来了树苗。不久,老伴也搬了过来,跟老汉一起吃住。这样坚持了20年,刘老汉用坏了铁镐、铁锹、铁锤200多把,穿破胶鞋100多双,挖了10多万个鱼鳞坑,栽下10多万棵松柏。有人悄悄算过,按照城市绿化标准把刘开田栽植的树木摆开,可以从徐州栽到南京。

20年来没有离开过树林

为了栽树、管树,刘开田20年来没有离开过树林,硬是把整个荒山绿了个遍。在他的影响下,村里又有三户人家把另外几座荒山承包下来。他的事迹受到了社会的尊敬和百姓的赞扬,多次被徐州市和铜山县评为先进个人,并且被国家林业局和江苏省政府分别授予“全国优秀乡村护林员”和“劳动模范”称号。

山绿了,人苍老了,唯一不变的是刘开田老人的“倔强”。面对渐渐被“染绿”的荒山,他对记者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都要用这口气支撑着绿化荒山,植树造林,造福子孙后代。”阳光下,他那张古铜色的脸绽放得像一朵菊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