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近代中国人对“民主”内涵的认识

2006-08-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方敏 我有话说
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一词,乃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鸦片战争后,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一些有识之士睁眼看世界,把“民主”引进了中国。之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民主的内涵也在中国人的认识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扩展。

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最早结识民主的主要是魏源、徐继畲、

梁廷?等少数进步思想家。他们认识的民主主要是民主制度,即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当时还没有使用“民主”这一概念。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比较清楚地介绍了英、美国家的民主制度,肯定了英国“巴厘满”对待民意“大众可则可之,大众否则否之”的原则;赞扬了美国四年一届的民选“总领”(即总统)和“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的议事决策原则,认为其“公”而“周”,“可垂奕世而无弊”。徐继畲在《瀛环志略》、梁廷?在《合省国说》中也都曾以赞扬的口吻介绍美国的民主制度。不过,他们的介绍还都只是停留在粗略的描述上,并未领略民主制度的本质,也谈不上已经接受了民主。

从19世纪60年代到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人对西方民主有了进一步认识,并开始使用“民主”一词。这一时期介绍西方民主比较多的是早期改良思想家和一些比较有眼光的官员,他们认识的民主主体部分仍是民主制度,但已经开始注意到民主思想层面的内容,内涵有所扩展。例如,王韬非常关注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并对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形式作了划分。何启、胡礼垣还根据各自愿望对中国应该建立的议院制度进行了设计。与此同时,已经有少数人开始注意到西方民主中思想层面的内容,如傅兰雅翻译的《佐治刍言》一书,就介绍了“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和“一国之人,无论贵贱,皆当视为平等”的思想。当然,当时人们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认清西方民主的本质性内容,也没有真正接受民主。

从甲午战争失败到新文化运动前夕,这是中国人开始逐渐认清西方民主的本质性内容、真正接受西方民主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并获得重要发展的时期。戊戌维新派、立宪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已形成各自的近代民主思想,在他们的认识中,民主的主要内涵已经是比较完整的政治民主。戊戌维新派和立宪派的民主思想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兴民权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思想也包含了早期西方民主思想中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以及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等内容。这在中国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中的民权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的《临时约法》中都体现得很明确。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并受到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运动的推动,以及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中国民主思想取得巨大发展,对民主内涵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扩展。从此,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认识民主和追求民主,而是在关注政治民主的同时,开始进一步探究民主的精神,越来越关注将民主精神和民主原则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由此,社会上出现了对民主内涵的各种各样的理解和认识,从新文化运动发起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认识中的民主内涵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其一,政治民主。政治民主是民主最原始最直接的内涵,同时,争取政治民主也是中国人民首要的奋斗目标。因此,当时中国人所认识的民主多数情况下仍是政治民主。共产党人从政治民主的角度所阐释的民主,主要是沿袭了列宁的认识,即“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毛泽东等人在新民主主义理论中论述的民主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给予人民以各种权力与自由,剥夺反革命和汉奸的权力与自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也经常从政治民主的角度阐释民主的内涵。如邹韬奋认为民主的内涵包括“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符合“法治的精神”、人人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提供人民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保障等几个方面。此外,青年党谈民主更多讲的是“全民政治”,第三党谈民主主要讲的是“平民政权”,人权派谈民主主要讲的是制定宪法以保障人权、建立在平民政治原则上的国家政治制度等。很显然,政治民主在中国人的认识中始终是民主的重要内涵。

其二,阶级民主。从阶级民主的角度来认识民主的含义,主要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在论述民主问题时,一般都不抽象地、孤立地谈论民主,而是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出发,首先将民主区分为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并认定无产阶级民主是真正的民主。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谭平山等人在阐述民主问题时已经具有“有产阶级的民主”、资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民主、工人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劳农专政等概念上的区别。之后,马克思主义者的阶级民主观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共产党人民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刘少奇在解释“什么叫民主”时指出: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中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民主有实质内容和形式上的区别。资产阶级民主“可以容许绝对不平等的经济地位”,“实际上仅仅保障了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自由和权利”。无产阶级民主“不仅要求法律上、政治权利义务上的平等,而且――这是最要紧的――要求经济上的平等,要求资本的取消,私有财产的消灭”,因此“只有无产阶级民主,才是彻底的民主”。毛泽东则根据中国国情,把无产阶级民主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解释为“革命人民的民主”,“我们实行革命人民的民主,它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旧民主是不同的,它是更广泛的民主”。从阶级民主的角度认识民主,深刻地揭示了民主的阶级本质。

其三,精神民主。就是从民主基本精神的角度来认识民主的内涵。这类认识较早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高一涵等人就十分注重从人格独立、自由、平等以及道德等层面论述民主。之后,注重从民主精神角度认识民主逐渐成为中国人思考民主问题时的一个重要探究思路。在共产党人看来,民主的精神主要是指平等的精神。刘少奇说:“民主的精神是什么?就是平等的精神”。共产党人在讲民主的平等精神时更强调经济平等的意义,认为民主和平等“只有打破了经济上的不平等以后,才有可能”。“有了经济上的平等,于是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上、法律上、教育上及其他各方面都有了平等”。其他一些党派和人士也注意从民主精神的角度阐释民主的内涵。梁漱溟指出:“民主是人类社会生活之一种精神或倾向”,其内涵包括:“我承认我,同时亦承认旁人”、“彼此平等”、“讲理”、“尊重多数”、“尊重个人自由”。从民主精神的角度认识民主,反映了中国人已经能透视民主的基本精神,对民主的认识日益深刻。

其四,社会民主。把民主看作是现代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以及人们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基本精神,希望将民主的精神和原则从政治领域引入经济、文化以至一切社会生活中,建设一个民主的社会。早在五四时期,李大钊的平民主义思想就是这种认识的代表。此后,从社会民主的角度认识民主越来越广泛。后来共产党人在构想如何建设新社会问题时,就包含着这方面的认识。毛泽东指出:“民主必需是各方面的,是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党务上的以及国际关系上的,一切这些,都需要民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