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城市,应为农民工子弟敞开胸怀

2006-08-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司宁博 姚晓丹 我有话说

    编前:今年6月29日通过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写入法律:“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今年,全国西部地区已经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弟处于农村和城市的边缘,如何按《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认真解决他们受教育的问题是各级流入地政府的责任。
    据统计,目前北京市的农民工总人数占到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60%以上。前不久,北京市开始整顿“打工子弟学校”,使这一问题再次凸显出来。

张瑶眺望着她曾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  司宁博摄

北京开始整顿打工子弟学校

“My name is Zhangyao,I am from Fujian.It's eleven.(我叫张瑶,我来自福建,今年11岁了。)”这句并不很通顺的英语出自一个11岁的小姑娘张瑶之口。她所在的行知实验学校龚村校区即将停办。

今年3月,北京市海淀区开始了整顿规范打工子弟学校的工作,并于7月共取缔不合格学校37所。据了解,此次进行整顿的不仅是海淀区,朝阳、石景山等区县也已经逐步开展了整顿工作。这次北京市的整顿行动涉及到不合格打工子弟学校共239所、学生近10万人。

作为“教育改革实验区”,海淀区走在了这次北京市整顿打工子弟学校活动的最前列。7月4日,一批打工子弟学校陆续接到了海淀区教委下发的停办通知,要求学生家长于7月11号之前带着“五证”(户口簿、暂住证、务工证明、居住证明、户口所在原籍无人监护证明)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办理“在京借读证明”,到附近公办学校报到。海淀区教委王建中副主任强调,整顿的目的是让这些孩子“不仅有学上,而且上好学”。

尽管一部分打工子弟学校负责人对教委的整顿规范感到“委屈”、“不理解”,但就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这类学校存在的问题确实很多:

“春节一过,教师走掉一半是常事”,很多教师只是把这里当作找工作的“跳板”,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就少了。学校缺乏老师,现有的老师不得不身兼多职。明圆学校的老师许玲(化名)就负责初中所有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另外学生家长也向笔者反映:“老师和我们一样都是来打工的,教的不好。”

笔者走访了几家打工子弟学校,看到很多学校的课桌都是受捐赠的,有的班级一排桌椅竟然没有两张是平齐的;很多学校校园狭小,没有足够的活动场地,行知实验学校的陈秀老师(化名)说:“我们的操场在打工子弟学校里算是大的,但是到做操的时候还是站不下,很多学生站在教室门口做操。”

一位打工子弟学校负责人透露,因为经费有限,设施不完备,大部分打工子弟学校存在安全问题。比如用校车接送孩子花费太大,个别学校买的是二手甚至濒临报废的大巴;一些学校校舍也很简陋,有是歌舞厅改造的,还有租用工厂车间的,都不适合孩子学习。

“十几年来,打工子弟学校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为国家作了很大贡献。我们非常希望政府来解决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只要能解决好,关闭我们学校,我举双手赞成。”行知实验学校负责人易本耀说。

同心实验学校负责人孙恒也表示:“当时我们开办打工子弟学校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完全是我们的自救行为。我们也希望政府能够将我们的孩子纳入公办教育体系,担负起孩子教育的责任。”

家长孩子的忧虑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家长担忧的问题很多。

“到公办学校上学学杂费是挺便宜的,但是把其他的都加上就贵了,光每天5、6块的午饭我们就承担不起。要是再让交借读费啥的,我们就不上了。”新世纪实验学校学生家长这样这样反映。

明园学校小学毕业生刘晓燕的妈妈提到了借读费的事情:“说是不允许收,但真带孩子去学校就发现,很多学校暗里收借读费,要不就换个名目收钱。听说有的小学要收1万多,有的中学要交3万,还要95分以上才收。如果不限这些条件,我们就去。还有要是学校能近点就好了,可以让孩子回家吃饭。我们家之所以搬到这学校附近,就是出于这个考虑,两个孩子中午在家吃一共两块钱就行了,省不少钱呢。”

很多孩子的家长希望能够让孩子在比较近的学校上学,方便自己照顾。在听到孩子所在的行知实验学校龚村校区即将关闭的时候,张瑶的爸爸说:“我想让她在离家最近的学校上学,我们这些从外地来打工的都太忙,顾不上她,连接送她上下学的时间都没有。”刘晓燕妈妈想让孩子去农大附中上学。她说:“那里离家近,教学质量也好。我上夜班,孩子她爸是开车的,上下班也没个点儿,近点还是方便些。”

能让自己的孩子到公办学校去上学是大多数家长的心愿,他们表示能接受为孩子多花些钱。一些家长说:“希望公办学校能取消入学前的考试,打工学校教学质量不好,考的不好人家不收,孩子自己也觉得丢人。”

采访中笔者还发现,不少家长由于对政府有关政策不了解、不清楚,已经准备把孩子送回老家读书。“我们没有北京户口,又不能在北京考中学;再加上公办学校教材跟安徽老家那边不一样,还不如让她早点回老家上学,早点适应那边的教材”,行知实验学校四年级学生周燕的妈妈说,“要是教材一样,我就让她上完初中再回去。”

目前,大部分的家长还是对孩子开学去哪里上学显得有些迷茫,据晓燕妈妈介绍,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在等着明园学校开学。二年级学生刘浩的妈妈也在等待,她说交不起1万多元的借读费,又不放心孩子回老家没人照顾。她告诉笔者,她一个亲戚的女儿在丰台念书,学校取缔后送回安徽老家没人看着,现在才14岁就跟别人跑了。她说:“远一点也不怕,就是想要把孩子留在身边。”

孩子们自然也有自己的想法,刘晓燕说话俨然是个大人,她说想去“管的严的、设备全的、科技化的”好学校读书,但是“家里没钱,我们上不起”。明园学校六年级学生靳雅丽说:“如果公办学校不收择校费的话,我想去公办学校。我们学校管得不好,上课有同学打架,还跟老师打。我想去个纪律好的学校。”

海淀区教委的解决方案

为做好这些学生向公办学校分流的工作,海淀区教育主管部门于今年3月,专门组织了80余名人员,分成10个组,深入每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对教学条件、消防措施等进行拉网式检查。对于不合格学校要求限期整顿。逾期不合格者予以取缔,并实地测量就学距离,选择就近的学校制定分流方案。

为确保15000名农民工子女都能于今年9月进入公办学校上学,海淀区财政拨付1300万元用于公办学校修缮和扩建校舍。目前,工程已全面展开,预计九月份开学前全部完工。

记者采访了海淀区20余所公办学校,大部分学校都表示已经放宽了限制,只要能通过8月底的入学考试,就可以按北京市学生的收费标准缴纳学费,到公办学校来上学。不过仍然有几所学校要求缴纳一些额外的“费用”。对此,王建中副主任说:“坚决不允许公办学校以任何形式收取借读费用,一定保证这些孩子和北京孩子有同等待遇。如果有极端贫困的现象,我们希望能够发动社会力量解决。”

他同时表示,这些孩子进入公办学校后,会和北京孩子混合编班,不会出现单独的“打工子弟班”的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歧视”问题,王主任说:“孩子融入性很强,学校也会做好相关的思想心理工作”;对于各地教材不统一的情况,王主任认为可以“不必担心”,“国家有统一的课标大纲,教材的不一致可能是顺序问题,不会存在难度、进度等方面的差异”。

对于一些家长还不知道打工子弟学校已经关闭,王主任的解释是:“得知整顿工作即将开始,打工子弟学校负责人就提前将学校放假了。”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进入公办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区教委工作人员分成12个小组,每组负责3个学校,力争把“告知书”送到每一位家长手里,预计在九月底将完成对海淀区15000名学生的分流工作。

链 接

  

 

 

            其他城市的解决方法

江苏省无锡市:2002年,无锡市教育局等七部门联合发文,公开承诺“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公办学校就近接纳为主,不让一个农民工子女失学”。至今,普通公办学校、10所公办流入人口子弟学校和33所外来流动人口子弟学校,构筑起无锡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安全网”。无锡市对农民工子女与本市户口学生,实行统一时间报名,统一编班,统一参加学期考试的“三统一”政策,体现了“同等待遇”的要求。此外,取消对外地户口学生进高中的限考规定,收费与本市学生统一。

湖北省武汉市:为妥善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问题,武汉市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纳入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采取减免杂费、取消借读费、实行“一费制”等办法,鼓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到办学条件好的公办学校就读。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由政府统一安排,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在入学就读、教育资源、师资条件、入队入团、表彰奖励、考试评价、毕业升学、教育教学、学籍管理、收费管理等十个方面都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待遇。从今年9月开始,在全市10所学校的起始年级开展农民工子女就学单独编班试点工作。

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时,渐形成了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公办+民办+民办公助”“三条腿”走路的新思路,大力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低收费的民办学校。各地政府纷纷制订了民工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和收费标准,把民工学校与公办学校一并纳入统一管理。在东莞市长安镇,民办学校实际只有“半自主权”,所有校长和教师的聘任,镇里都要进行资格审核;新建校舍要审核设计图纸,要求符合教学专业要求。在广州市天河区,公办学校选派中层以上干部到民办学校担任指导员,在民办学校全职、无偿工作,为学校管理和教学出主意,促进学校上等级、创特色、出品牌。

浙江省杭州市:今年秋季将有6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在杭入学,占杭州今年秋季入学登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总人数近四成。杭州市教育局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杭州市今秋入学登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已达1.52万人,他表示,“对符合条件的坚决收、尽可能多收”,还要通过公办学校挖潜扩建,利用现有闲置的校舍和经过审批符合条件的厂房办学,开办独立设置的专门学校等,多渠道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但对于在户口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子女,则尽量做工作让其回原籍就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