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完善消费约束机制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2006-08-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爱勤 我有话说

  现阶段,消费方式的不合理是引起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消费约束机制,以控制浪费、节约资源,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这里的“节约”不是指单个经济量减少或生活的节俭,而是相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的资源浪费行为而言。消费约束机制管理对象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消费方式,而是指生

产和生活消费方式的总称。

消费约束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机制,是针对各种资源浪费而形成的系统管理体系。完善消费约束机制能有效控制我国资源浪费现状。由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复合而成的整体,是多层次、多要素复杂的社会发展系统,从而对这个系统的管理也应具整体性和系统性。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活动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各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互为前提。因而消费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影响再生产,影响国民经济生产各个环节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各个方面。消费约束机制是针对生产性的消费浪费和生活性的消费浪费而设计的管理调节机制,是控制资源浪费目标的有效管理,它是由规划、经济、法律、道德形成的指令性和非指令性的综合约束机制。由于消费方式的不合理导致现阶段我国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使资源消耗增幅高、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如不改变这种现状,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实现。

我国资源利用的现状不容乐观,应当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资源消耗,资源利用,资源回收、环境污染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和不合理消费模式,导致了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以及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等扭曲现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在资源环境管理上表现为法治难、法治弱现象,以及由此形成的再治理难的顽症和地方保护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环境代价。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的贡献是明显的,但也容易使人们忽略它对经济发展的负作用及对环境的破坏力,如化肥的增产度与对土壤的破坏度在环境评价体系上没有得到体现;快餐节省了时间消耗了森林木材。诸如此类现象引起资源的极大浪费,归根到底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加以控制和治理。

控制各种浪费必须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由于环境资源的有限性、不可逆性等特点,需要对事前、事中、事后导致的浪费进行全面控制管理,形成防范性的前馈机制、治疗性的反馈机制和约束性的道德机制相结合的体系。这种管理体制和约束机制设计,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基础上。消费约束机制必须包括规划约束、经济约束、法治约束和道德约束几个重要方面内容,形成消费约束的整体管理的制度机制,以保证国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处于良性状态,促成供需平衡,结构优化,消费合理,道德风气好转,以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真正实现。

(一)规划约束是对人为资源浪费的最佳控制调节的机制。

这种机制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它属于事前控制行为,使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形式并促进管理良性化。由于浪费行为涉及领域广,形成矛盾多,仅仅采取事后的管理许多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只有通过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及协调性规划管理,才能提前防范资源浪费行为。规划实施的前提必须首先要完善国民经济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它是对所有规划制度设计合理性的最终检验。传统的经济评价体系GDP指标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有很大缺陷,在宏观方面,只计入市场型消费,而不管消费方式对社会是否有利,不反映自然资源的折旧,没有体现环境的退化度,更没有反映社会福利以及社会进步和文明;在微观方面,不反映遵循环境规律的公平竞争,企业效益没有反映生态效益等。一味追求单纯GDP增长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完善国民经济指标评价体系旨在尊重环境经济规律进行管理量化约束,经济发展若失去资源环境的量化约束,就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即使“经济馅饼”做大,也不能表明经济发展,更不能解决所有发展中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不能走西方国家那样高生产、高消费的生产消费模式,应根据我国现有的人口资源现状制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以衡量社会、资源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真实状况和人的生活和福利的真实水平。完善此评价体系还须健全其他相关制度,如:规划决策制度、绿色统计制度、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绿色会计、审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并由这一系列的制度体系支撑构成规划约束机制。

(二)经济约束是适应市场经济控制浪费的最有效的调节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是由不同的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而形成的,无论是生产性的消费不合理还是生活性的消费不科学,归根到底是“人祸”形成,利用经济手段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各种利益调整。通过投资、价格、税收、金融、产权、保险、补偿、激励等手段有效调节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冲突,促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尤其是税收和产权手段在环境管理方面具有明显效果。税收不仅能在宏观上起到调节作用,在微观上也起到管理作用,并有利于财政金融机制的形成。如:对友好产品和不友好产品实行差别税,对公共产品实行环境税等均能有效控制浪费。另外,产权税收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利于环境问题“外部性”得到内化。如:排污权、资源交易权,用水优先权以及个人资源限量等均是适应市场机制的调节手段。但是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系统,仅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够的。“市场失灵”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政府应该主动“补位”,发挥提供服务、监督管理、政策制定、发展公共产品的宏观的、间接的调控作用。另外,经济约束的根本支撑是科学技术。必须把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优化资源环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开发,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努力向工业新型化、生产清洁化、农业生态化、经济发展循环化的新经济模式方向迈进。

(三)法制约束是控制各种资源浪费最必要的强制手段。

我国现有法制已在资源环境建设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从整体上来看还没有达到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由于资源环境的系统性、复杂性、难以确认性和不可逆性等特征,使原有的法律法规在控制浪费上存在一些缺陷。有些地方、企业追逐自身利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的不完善和制度规章缺位导致许多方面无法可依。这些问题不断累积形成管理难症结。因此,完善资源环境法治体系在现阶段显得更加迫切。首先,对资源环境立法本身进行完善。如:立法理念、依据、目标、适用范围、内容内涵等。其次,扩大法权建立综合法治体系。其主要内容要与规划约束、经济约束、道德约束相协调,共同形成以法治为主体的综合执法体系。

(四)道德约束是资源节约的重要内容。

管理的长效性在于全体成员的科学认识和自觉行动,因此道德约束是资源节约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在现实中常常以软约束形式存在,是非指令性的约束,加之与利益脱钩、缺少刚性,人的综合素质低下等因素影响,目前道德约束在促进资源节约方面还没有发挥显著作用。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通过加强教育、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自觉履行公民的责任义务等来实现。要教育人们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维护环境,科学认识环境经济规律,改变传统观念所奉行的“牧童经济”生产方式,树立生态道德意识。比如在个人消费方面,要明确个人权利不能大于社会公共资源的权力,有钱也不能浪费资源,浪费是可耻的不道德的行为。在这些认识方面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友好”与“不友好”的行为进行信息披露,营造以节约资源为荣的社会氛围。

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资源约束的瓶颈时期。发展是硬道理,保护环境也是硬道理。建立和完善消费约束机制,有助于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有助于加速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