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博物馆与青少年素质教育

2006-08-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民族博物馆特聘研究员 潘守永 我有话说
博物馆(包括科技馆)在当代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应当扮演重要的角色,这早已是各界的共识。然而,让人难以满意的是,青少年学生在2亿博物馆观众中的比例长期只有不到2%。学校、家长、社会、博物馆以及当前的教育体制对此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里,我想从博物馆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我国现有各类博物馆2300多

家,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各省的省级博物馆都得到新建或扩建,投资超过1亿元的大馆就有20多家,应该说我国的大中城市基本上都拥有了数座现代化的博物馆。

在这繁荣的景象背后,青少年观众却对博物馆表现出出乎寻常的“冷”。不仅学校不把参观博物馆列入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活动,一般家长根本没有让孩子参观博物馆的习惯!与日益繁盛的各类课外补习班简直无法相比!社会各界,特别是博物馆界应该对此引起关注。试想,国家花费了数亿元建立了博物馆,而我们的青少年却不利用它,这是多大的浪费!

应该说,博物馆界为吸引青少年观众做了很多努力。北京等地的文物部门联合教育部门推出“青少年参观护照”,鼓励青少年学生把博物馆当作第二课堂。2004年3月19日,国家文物局发出专门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向未成年人等群体免费开放。然而,这个“3・19通知”并不为广大观众所知晓。2005年国家文物局的调查显示:超过45%的博物馆观众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免费规定。

博物馆在我国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作为文明的窗口、传播科学知识的殿堂,她一直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学生科普教育的天堂。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我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当今人文遗产、自然遗产的最集中的收藏场所,收藏着丰富的科学、文化资源,可以满足人们学习、欣赏和娱乐的多种需求。博物馆不受青少年观众普遍喜爱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三点:博物馆类型单调、陈列单一而没有吸引力;博物馆以教育者、训导者自居,缺乏平等气氛,不招人喜欢;学习压力太大,没有时间。

根据笔者的调查,青少年学生“拒绝”参观博物馆的原因主要是:博物馆“不好玩”、“不方便”、“没意思”。这看似平常的话,实在值得博物馆界深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