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石军:让军人军属享受发展成果

2006-08-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高勇 卢军 张增洲 我有话说

     地方双拥小传(摘录) 山东省东营市,九曲黄河入海的地方。山东省东营市市委书记、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石军,拥军实打实,在黄河三角洲奏响经济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互促双赢的乐章。东营市在跨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行列的同时,也连续被省和国家评为“双拥

模范城”,民兵预备役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石军被济南军区党委表彰为“党管武装好书记”。

驻军进入“数字化东营”

2001年初,东营市被列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不久,一份“数字化东营”的建设规划摆到东营市市委书记石军的案头。看到规划中没有把驻军纳进来,石军眉头紧锁,马上叫来相关人员,研究论证把驻军信息化建设纳入“数字化东营”规划。

搭乘“数字化东营”快车,东营驻军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东营军分区在全省第一个组建由26位技术专家、教授担纲的民兵信息网络技术研发中心;全市人武系统在全省第一个实现通信网、视频会议网、国防动员网、综合信息网“四网合一”,武警海上“110”实现语音、数据、图像同步传输;实施的“一沟双缆”工程,让国防信息网络直通乡镇武装部和村民兵连,这在山东省也是第一家。在省军区比武中,东营军分区取得优异成绩。

“三心工程”效应

近几年,东营市创造着发展的奇迹:经济综合实力跃至全国百强城市第27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均收入位居山东省第一,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高。面对盈枝硕果,石军首先想到的是戍边卫国的军人。他说:“没有军人无私奉献,哪有而今的幸福安康?要让军人军属享受发展成果!”在他倡导下,东营市上下大力实施“爱心”、“安心”、“舒心”工程。

“爱心房”温暖“三老”。针对全市伤残老战士、老复员退伍军人和优抚对象住房难的问题,东营市实施“爱心房”工程。仅一年时间,数百万元建房基金让全市270多名“三老”和优抚户住上宽敞明亮的“小康楼”。

“安心工程”激励兵心。东营市的军转干部目前全部按政策规定安置到行政事业单位,转业士官和退伍义务兵全部上岗就业,无一人待业。为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东营市还完善“一组一庭一站”式涉军“维权”工作网络;从落实政策和加强制度入手,在全省第一家建立起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与当地群众同步提高。这些政策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东营籍官兵安心服役、建功军营的热情,立功喜报不断传回家乡。

“舒心工程”惠泽驻军。自2003年为驻军实施“舒心工程”以来,东营市对符合条件的军人和驻军职工住房,全部纳入当地经济适用房建设计划,与地方干部职工享受同样的政策;驻军现役干部及随军家属的医疗保障,全部纳入地方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在机构改革、企业改制过程中,首先保证军嫂无下岗、无待业;军人子女入托入学,就近或全市最好学校任选。

人武系统建奇功

石军一直重视发挥人武系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他常说:“发挥人武系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既是支持国防建设效益的现实产出,又是兴武强军的长远投入!”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东营市人武系统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屡建奇功。

油区维稳当尖兵。东营市各县区人武部与胜利油田开展共建活动,组建油区民兵治安巡逻分队700多个。几年来,仅东营市垦利县人武部与胜利采油厂组建的“基干民兵连”,就抓获不法分子1580多人,挽回经济损失2亿多元。东营市成为“全国油区治安工作的一面旗帜”。

抢险处突当先锋。东营市濒临渤海湾,防洪抢险任务繁重。这里组建的民兵防洪抢险分队、海上民兵抢险船舶分队等,在风暴潮、空难等抢险中大显身手,是当地维稳应突“铁拳头”。

新农村建设当主力。东营军分区组织开展的以“帮带一个贫困村、修建一条民兵街、建立一个民兵科技园”等为内容的“六个一”示范工程,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富民工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