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发展观与战略机遇期

2006-08-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伯里 我有话说

■主持人开场语

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自古以来就是读书人的胸襟和抱负。国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世界格局的变化,是知识分子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中央党校科研部主任张伯里教授就大家关心的“科学发展观与战略机遇期”问题作一次演讲,希望对扩大我们的国际视野,了解国家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张伯里1954年10月27日出生,籍贯河北。现任中央党校科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自1984年12月研究生毕业以来至今,在中央党校主要从事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中国对外经济、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世界经济趋势与中国》及其他学术成果数百万字。

21世纪初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世界各国都在按照各种发展理念、发展战略,谋求发展。

爱尔兰这个发达小国和博茨瓦纳这个发展中小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情况,是很有意义的。

21世纪初的一个时期,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在刚刚进入新世纪的时候得出的一个共识和基本判断。

我们将怎样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实现怎样的目标?这是我们今天要谈及的话题――“科学发展观与战略机遇期”的关系。研究这一关系的目的,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心一意谋发展,在这一次战略机遇期中大有作为,进一步增强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实力地位,促进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崛起。

事实上,从上个世纪后期到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世界信息化、全球化、多极化、区域化趋势面前,世界各国都在按照各种发展理念、发展战略,谋求发展。且不用追溯很远,五六十年代欧洲的复兴、日本的崛起以及七八十年代“四小龙”的腾飞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在这里,我们再看看爱尔兰这个发达小国和博茨瓦纳这个发展中小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情况,是很有意义的。

爱尔兰这个几百万人口的西欧小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还是不太发达的,可以说是发达国家中的“第三世界”。八十年代,该国抓住了世界科技革命浪潮、信息化的机遇,开始推行信息化及新经济发展战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结果是,其人均收入从1971年的1000多美元(与我国现在的人均水平差不多)上升到2005年的30000多美元,30多年间增长了30多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博茨瓦纳这个100多万人口的南部非洲小国,在1971年是联合国首批确定的25个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但在这而后30多年间,该国抓住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快发展自己。其经济增长持续快速,特别是在八十年代10年,其国内生产总值、贸易出口、工业和服务业的年均增长率,都在10%以上。当然,博茨瓦纳也不仅仅是片面的经济增长速度问题,还有经济水平、结构、质素等方面――其经济水平不断上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71年为440美元,1980年为910美元,1990年为2040美元,2005年为4000多美元,几乎每隔10年翻一番;其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农业所占比重由30多年前的34%下降到2005年的4%,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逾95%,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2005年上升到51%;其经济质素迅速提高,经济自由度2004年排在世界第26位(与日本相同)、非洲第1位,经济竞争力2004年排在世界第36位、非洲第1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结果是,博茨瓦纳成为从首批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走出来的国家。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重要的是,发展要有新理念、新思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三极并存”与“金砖四国”

目前的多极世界经济格局表现为美、欧、日三极并存,近十多年以来以及21世纪未来一个时期,该三极之间发生着实力地位消长的新变化。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即“金砖四国”BRICs)等新的经济力量中心,也在崛起之中。

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实现怎样的目标?从国内来说,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从国际来说,使我国在多极世界格局中获得更高的国际地位。

多极化是动态的发展趋势,而且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潮流;而多极格局是多极化形成的结果。目前的世界政治格局为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五极格局”或者美国“一超”欧俄中日“多强”的格局,而世界经济格局与此不尽相同。

目前的多极世界经济格局表现为美、欧、日三极并存,近十多年以来以及21世纪未来一个时期,该三极之间发生着实力地位消长的新变化;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除了现有的三极之外,目前已有较大经济实力规模并且发展势头强劲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即“金砖四国”BRICs)等新的经济力量中心,也在崛起之中。自从美国高盛公司的经济学家在2003年创造了“金砖四国”BRICs一词以来(BRIC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个国家的英文第一个字母拼出的一个新名词,其发音与英文的“砖”BRICK一词的发音相同),人们纷纷把其作为新兴的崛起中的经济大国与现有的大国“G7”(其中除了加拿大外,即为美欧日)进行发展比较。

无疑,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这“金砖四国”目前尚不具备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的条件。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极),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相当巨大的国民经济总量规模,其主要衡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以上。二是要有相当密切的国际经济联系,其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对外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以上;其另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本国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占世界外汇储备总额的5%以上。这“三个5%”的两个条件,是世界经济大国经验的数字。若无如此巨大的经济总量规模,就谈不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世界经济“大国”要有“大块头”,这不等同于世界经济“富国”,诸如卢森堡这样的国家,可以是世界经济“富国”,甚至是最富的国家(其人均GDP目前达到4万多美元),但其很难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同样,若无如此密切的国际经济联系,就谈不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若一个国家只是总量规模大、“块头”大,但对外封闭或半封闭、与世界经济联系不广泛不密切从而影响力不足,则其作为“大国”也要大打折扣。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欧盟、日本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2005年这“三个5%”按照三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各自的情况看――美国(美元):分别为29%、11%、66.4%;欧盟(欧元):分别为31%、39%、24.3%;日本(日元):分别为11%、6%、3.7%。可见,美欧日可谓当今世界经济三极。其中美国和日本是以单一国家分别作为一极的,欧盟则是一个一体化性很强的国家集团作为一极的。而其他国家还不具备此条件。

从“BRICs”四国中目前的实力地位仅次于美、欧、日三极,从而最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第四个“极”的国家――中国的情况看,到上世纪的最后一年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9万多亿元,按2000年年底汇率(1美元:8.2781人民币)折算为10750亿美元,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3%,位居世界的第7位;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743亿美元,在世界上的位次上升到第8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人民币尚不是国际储备货币。可见,在迈进新世纪之时我国距世界经济大国(极)三个5%的条件还有距离。

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经济大国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贸易、金融迅速的发展,在未来5至15年,我国将越来越接近于同时具备世界经济大国(极)的包括三个主要衡量指标的两个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贸易、金融在新世纪初5年的迅速发展以及未来5至15年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并将愈益接近于同时具备世界经济大国(极)的包括三个主要衡量指标的两个条件。

从经济增长看,2001―2005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9.5%,使得我国2005年的GDP总量达到182321亿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2257万亿美元,在世界各国的排位由第6位升至第4位,即超过英国的2.17万亿美元和法国的2.07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12.14万亿美元、日本的4.80万亿美元和德国的2.78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4.8%。按照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预期,2006―2010年我国GDP将以7.5%的年均增长率增长5年,从而将使GDP总量到2010年达到3.26万亿美元(人均2400美元),赶超德国,跃居世界各国第3位。而后再经过十年年均增长率7%的发展,GDP总量到2020年将会达到近6.5万亿美元(人均4500―5000美元),占当时世界GDP的近10%,超过日本,跃居世界各国的第2位。

从外贸发展看,2001―2005年外贸年均增长约24.6%,外贸进出口额在世界各国的位次2001年上升到第6位,2004年达到11548亿美元,既首次突破了10000亿美元,也使位次上升到世界各国第3位,同时首次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5%以上,2005年进一步达到14221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5%。按照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预期,2006―2010年我国贸易进出口将以10%的年均增长率增长五年,从而将使商品贸易进出口总额到2010年达到2.3万亿美元(另有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000亿美元),赶超德国,跃居世界各国第2位。而后再经过十年年均外贸增长率10%的发展,商品贸易进出口总额到2020年将会达到近6万亿美元(占当时世界贸易的比重逾10%),超过美国,跃居世界各国的第1位。

从货币金融发展看,我国的人民币在1996年就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但还远不是像美元、欧元、日元三大国际储备货币以及英镑,瑞士法郎等货币那样的完全可兑换货币从而较小的国际储备货币。然而,我国货币金融已经取得、还将继续取得长足的发展。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截止到2006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9411亿美元,占世界各国外汇储备总额的20%以上,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成效明显――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展望今后5至15年,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的基础上将逐步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朝着成为完全可兑换货币、进而国际储备货币的方向发展。

可见,21世纪初的一个时期对我国很重要。中国只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自己,就能够在21世纪初一个时期创造作为世界经济大国(“极”)的两个条件――“相当巨大的国民经济总量规模”和“相当密切的国际经济联系”,成为“经济大国”(经济实力强大),进而向“经济富国”(经济水平发达)继续迈进,加上综合国力的其他“硬实力”、“软实力”的增强,将使更全面的小康社会实现于国内,以更高的国际地位崛起于世界。

相当巨大的国民经济总量规模,相当密切的国际经济联系,是一个世界经济大国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

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六个方面

中国对内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广义上说,这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道路,亦即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至少应该有如下六个方面。

一是科学发展,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始终主张“协和万邦”,明朝郑和下西洋就是很好的例证。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通过人民群众的努力实现发展,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发展;就是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地、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基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标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避免发展大起大落,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二是统筹发展,就是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各方的发展。

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五个统筹”,是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切实做到“五个统筹”,其结果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和谐发展,就是“兼顾”各种利益关系的发展。

统筹必须兼顾,兼顾才能和谐。统筹兼顾就是我们这个在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要实现兼顾各种利益关系的和谐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兼顾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兼顾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兼顾发展能力强的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得益较多的群体与得益较少的群体的利益,兼顾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

四是和平发展――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中国人早就提出“和为贵”的思想,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始终主张“协和万邦”的精神。今天,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这就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纵观世界历史,大国的发展和崛起几乎全是通过对外战争、扩张、掠夺等非和平方式实现的。而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来实现崛起,其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和平因素和发展机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是基于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追求。

五是开放发展,就是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

一国经济的增长,既要靠需求拉动,包括国外市场需求的拉动(通过外贸出口来实现),也要靠供给推动,包括国外市场供给的推动(通过外贸进口来实现)。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所需要的能源、原材料越来越显得不足,要保持经济发展一定的速度,必须靠进口来充实供给、利用国外资源来满足需求。如果说过去20多年的开放、对外贸易,重点是出口、是利用国外市场需求;那么,今后的开放、对外贸易,也要注重进口、利用国外资源充实供给,特别是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

2006年第8
总第8
主持人:
王保纯
计亚男 殷燕召

六是合作发展,就是同世界各国开展互利合作,实现共赢共荣、共同发展。

这样一种合作发展,一方面,体现为在客观的经济联系上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关系,这种客观经济联系包括贸易、金融、资本、技术、劳务等等的纽带;另一方面,体现为在体制框架上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关系,这种体制框架包括各种范围、层次、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机制,例如,全球多边的世界贸易组织等,区域的、次区域的和双边的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等。

总之,中国对内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广义上说,这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道路,亦即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结束语

张伯里教授为我们作了精彩的演讲,对我们了解和把握本世纪前二十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谋求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看清国家未来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应该说组织这方面话题的演讲,《光明讲坛》还是初步的,我们希望推出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分子关心的演讲题目,为大家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小启

《光明讲坛》栏目开办以来,受到了读者广泛的关注,大家热情地对“讲坛”给予支持和帮助。为了把“讲坛”办得更好,我们向读者征集“讲坛”的题目,大家共享思想的盛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