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立足县情建设和谐新农村

2006-08-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正 我有话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静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我们立足县情,发挥优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积极统筹城乡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走出了一

条具有县域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路子。

做强产业支撑文章,拓宽增收渠道,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根本,农民增收是核心。我们坚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增收。实践证明,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积极培育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为依托,以服务促效益,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逐步形成“一村一色、一乡一品、多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围绕建设全省优质果品大县和静宁土种鸡养殖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果、畜、薯三大支柱产业,使农民从主业中的收益占到了人均纯收入的68%。坚持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带增收。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发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近年来,我们积极发展以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28户,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开发综合效益,为农民增收培育了新的增长点。坚持发展劳务经济保增收。通过建立各级各类职业培训中心,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劳动力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引导、管理、服务,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级劳务输出网络,向大中城市输送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确保输转劳务8万人(次),实现务工收入3亿元以上。

提高农民素质,营造文明乡风,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营造文明乡风,关键在教育;没有文明的农民,就没有文明的乡风。我们从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着手,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向农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逐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引导广大农民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努力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的“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每年组织培训农民1万人(次),培养了一批乡土人才,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同时,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促使农民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转变;深入开展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美在农家、乐在农家”为主题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根除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崇尚科学;认真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安居乐业、生活丰富、和睦相处的农村新风尚。

创建文明村镇,优化人居环境,构建新农村建设的环境平台。文明村镇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坚实依托和载体。我们坚持把文明村镇建设与农村住宅改造相结合,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以“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生态优化”为目标,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内涵和机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的原则,选择产业发展快、群众收入高、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先行试点,以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建设为重点,从文化建设、环境改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升文明程度,加大田园绿化、美化力度,坚持特色产业、社会事业、服务组织同步发展,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文明新村。同时,积极开展乡村清洁工程,做好“三清五改”村庄整治工作,净化、绿化和美化村庄,改善贫困农村居住环境,形成节约与清洁同步、生态与效益并存的发展格局,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风貌。

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民主管理,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组织是保障,干部是决定因素。通过狠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长效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本领,积极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搭台子、指路子、出点子,走出了一条先富帮后富、共同谋富裕的农村发展新路子,使党员的先进性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得以充分体现。同时,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村务公开,全面提高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支部+协会”、“能人+协会”、“公司+农户”的方式,每年新发展30个以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村村有协会、业业有中介”,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静宁县委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