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国为何主动调低农产品出口增速

2006-08-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董山峰 我有话说

8月24日,商务部发布《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其中把我国今后5年的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速调整为7%,而在过去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为8.3%。在我国农业、外贸发展形势看好的大环境下,农产品出口为何要上演一幕“反弹琵琶”?

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世界批发市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部

长助理黄海的话引起各界关注。他说,随着WTO规则的逐步实施,中国农产品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加剧,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谁在拖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后腿

1995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是8.2%,而到2005年,这一数字降为3.6%。近10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中比重的下降除了反映其它出口行业的进步,也同时提醒我们应适时理清影响农产品出口健康增长的因素。

在近日召开的一系列关系农产品出口的研讨会上,商务问题专家和农业专家对制约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元素梳理出了完全相同的结论。

一是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有待加强。受整体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质量安全水平不高、质量卫生状况堪忧仍是制约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的重要因素。

二是国外技术壁垒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形成阻碍。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的技术标准,内容已涉及生态环境、动物福利、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无形中抬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门槛。

三是出口的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形成。融资困难、农产品出口风险大、企业防范能力弱是制约出口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对应的是,我国的农业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制度还有待健全。

四是贸易促进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缺乏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直接导致了目前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与扩大出口的要求之间存有较大差距。此外,针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市场开拓、国际营销、监测预警、技术推广和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机制尚未形成。

五是农产品出口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行业组织发展滞后。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以农户生产经营为主,呈现出“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出口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实力弱,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出口市场风险和突破技术壁垒的能力不强。

六是农产品加工程度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品牌产品。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出口农产品中初级产品占60%以上。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低,不利于出口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而且容易引发国外对我国农产品进行反倾销。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创新产品少,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弱的局面,已经不适应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农产品尚未出现国际驰名的品牌产品。

农产品出口需要知己,更要知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近来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从2005年开始,中国农业在加入WTO谈判中争取的过渡期基本结束,进入“后过渡期”。鉴于出口困难和进口压力增大,今后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成为常态。而此次参与《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的专家透露,“十一五”农产品出口增速之所以被调低,与专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环境进行的审慎分析直接相关。

通过商务部外贸司,记者得到了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基本信息:

全球农产品贸易经历了1997至1999年三年的负增长,从2000年开始稳步增长,特别是2003年和2004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幅。与此同时,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加工制成品比重上升。谷物占食品消费的比例不断下降,水海产品、蔬菜、水果所占比例稳步增长。目前美国消费者每年消费的蔬菜和水果的数量比20年前增长了25%,对有机食品的需求高速增长。可直接消费的最终制品的比例从1980年的不足20%上升至目前的30%以上。这意味着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通过消费导向领跑贸易竞赛,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只能跟随而很难超越。

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中的比例逐步增加,发展中国家进步艰难。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发达国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比重从不到60%增长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目前所占比重不到30%,这一方面是因为发达国家农业竞争力强,购买力充足,有能力出口和进口更多的农产品,另一方面是因为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的初级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

除此之外,国际农业竞争环境依然不公平。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仍然保留了大量农业补贴,并继续使用出口补贴和出口信贷等支持政策。巨额补贴极大地扭曲了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一方面提高了发达国家自身的农业竞争力,抵消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业带来冲击,对没有能力补贴农业的发展中国家造成损害。此外,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传统的关税配额以及关税高峰、关税升级、季节性关税,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代表的非关税壁垒也普遍存在,成为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巨大障碍。

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不均衡,导致WTO新一轮农业谈判进展缓慢。由于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建立国际农业贸易新规则和新秩序步履维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农产品出口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

困难面前,善用自身优势方为智者

面对农产品出口困难,中国人已认清:世界农产品贸易竞争的好牌目前并不在自己手上,那么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等在组织编写《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时,曾着意分析我国农产品出口所具有的竞争优势。

――中国有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中国跨越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多种多样,能够生产各类农产品,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需求。中国大部分地区饲养畜禽、种植蔬菜均具有比较优势。

――中国有劳动力资源优势。根据农业部测算,“十五”期末,农业剩余劳动力达1.8亿人,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为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这使得我国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力。

――市场区位优势。亚洲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2004年亚洲市场进口的农产品占世界的23%,日、韩、香港、印尼、泰国等都是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国家和地区。由于运距短、运销便捷,我国对亚洲市场出口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高价值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商务部新闻办透露,为确保上述优势得以发挥,刚刚出台的《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多项保障措施,包括强化质量安全管理以及实施品牌战略等。品读这些保障措施,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对农产品出口主动减速的战略意图――“增质”。

鲁建华对“增质”进行的解读是:在放低增速的同时,在“十一五”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品种和品牌、建立一批能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服务职能的农产品行业组织、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出口重点企业,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产品出口市场格局。实施技术创新、结构升级,提高深加工农产品出口比重,力争“十一五”末农产品出口中加工品比重提高到50%以上――如此看来,这“增质”二字又何止停留在农产品品质层面,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全部环节都已拉开了“增质”的序幕。

科学发展不应盲目求快

■十方

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是提高国家整体实力、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举措。而能否科学制定规划,合理掌控速度,高度关注质量,则体现了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能力。

“十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出口从“十五”初期的160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71.8亿美元,增长了70%。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排名也不断上升,根据WTO(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排在世界第5位,占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比重为3.2%,比“十五”初期也有提高。

但是,我们必须正视:我国农产品出口仍然存在着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促进农产品出口和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快解决,将严重制约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已步入加入WTO后的“后过渡期”,农业面临的国际化竞争压力增大,中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发达国家对农业高补贴、高保护所形成的不公正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在短期内也不会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十一五”期间,我国应着重解决影响农产品出口的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贸易环境,健全出口促进机制,全面提升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欣喜地注意到,作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日前发布的《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顺应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根据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要求,在系统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以及国际农产品贸易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到2010年,农产品出口达到380亿美元,实现年均增长7%的总体目标。该规划没有盲目追求速度,而是响亮地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努力提高深加工农产品出口比重;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品种和品牌,培育一批国际竞争能力强和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出口重点企业,全面提升出口企业质量安全自控能力。这一思路反映了规划制定者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与认真贯彻,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