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峥嵘岁月结硕果 风雨半世逞英豪

2006-08-2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承载五十年底蕴之精华,吮吸科技文明之甘露,坚韧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黑龙江省农科院人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用智慧和心血铺就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黑龙江省农科院经过艰辛的探索,走过了一段搏风逐浪的峥嵘岁月。青春在这里闪光,辉煌在这里铸就。

五十年的历史沧桑,五十年的不懈奋斗,当年那个小小的农科所

已发展成为今天科技力量雄厚、科技成果丰硕、综合实力较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在全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多少次的研究探索,多少次的科学攀登,农科院人正以自己独有的踏实肯干、求真务实精神向世人展示着新时期农业科研人员的迷人风姿。

求索奋斗奠基石

1956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辉煌航程的起点。正是在这一年的8月,省农科院的前身,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筹备处成立了。当时的农科所只有几间极为简陋的平房,周围的小路一到阴雨天,就成了泥巴的天下。然而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为农科人今后的创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年后随着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农科所科研项目和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所党组织由支部委员会改为总支委员会,这时的农科所共有职工273名。1960年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在原省农科所的基础上建立省农业科学院,并将佳木斯农事试验场(1947年建立)、绥棱果树试验站(1948年建立)、克山农事试验场(1948年建立)、合江水稻试验站(1949年建立)等地区所的人、财、物权划归省农业科学院统一管理。随着祖国的发展,农科院也在不断壮大,到建院后的第九个年头,省农科院的职工数量已增至了350名。

前进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文革期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一度被更名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实验所,哈尔滨以外各研究所、试验站归所在地领导,科研工作基本停滞。

几经周折,在1972年底黑龙江省农业科学实验所才恢复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改革发展铸伟业

岁月洗礼志更坚,风雨历练出英豪。浩劫过后,龙江大地万物复苏,百废待兴。改革发展的春风又一次扣开了黑龙江省农科院的大门。嫩江、合江、牡丹江、绥化、松花江、黑河地区农科所,合江地区水稻研究所,松花江地区水稻试验站,安达农业试验站,绥棱果树试验站,克山农科所等11个单位顺利回归农科院大家庭。黑龙江省农科院秉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宗旨,一路行来,在这片黑土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农业奇迹。围绕黑龙江省不同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省农科院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为推进科教兴农战略,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做出了突出成就,农业科技进步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根本性作用。在农业科研上,省农科院围绕农业发展中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关键性的科技问题,坚持多部门、多学科联合攻关,取得了以龙单13、合丰35、绥农14和龙麦26为代表的一大批突破性科研成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示范推广上,坚持院所与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相结合,与农业龙头企业相结合,与农业科技型企业相结合,通过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农业丰收计划及后备技术项目、跨越计划、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大豆振兴计划、农业良种化工程等项目的实施,采取建立成果中试、转化和先进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和示范区等措施,大面积、多领域推广了水稻壮秧剂、超微粉体种衣剂、蜡蚧轮枝菌和防治蜂螨生物农药等先进适用技术产品;在对外交流合作上,通过实施国家“948”引进项目、中俄合作开发研究项目和“走出去”战略,开展省际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创新了水稻旱育稀植、大豆窄行密植等一大批适用先进技术,为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和应对“入世”挑战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科技体制创新上,坚持科研、推广、教育培训与农户相结合,在培育新品种、研究新的栽培技术和栽培模式的同时,通过成立良种经营服务公司、技术咨询公司等途径,销售农作物优良品种,向农民传授良种栽培、病虫草害防治以及田间管理和收获技术,使农民既看到选用优良品种和采用先进栽培技术的好处,又掌握了农业生产技能,提高了广大农民吸纳科技的能力,加速了农业科技市场化进程,实现了成果推广、农民增收双赢;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农科院为玉米、大豆等30个作物申请了植物新品种权,农业部授权品种达到8个,分别占黑龙江省申请量和授权品种数量的68.2%和40%。农科院人并未满足于所取得的可喜成绩,他们一如既往地埋头苦干、刻苦钻研,不断向着新的科学高峰进军。

励精图治谱华章

2003年,又一个注定成为黑龙江省农科院发展进程中重大里程碑的年份。在春意盎然的4月,新一届院领导班子宣告成立。新班子带来新气象,“改革、创新、求实、发展”的理念如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当年8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又在农科院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议,明确提出了“开放办院、开放办园”,重点解决了经费短缺、科研投入不足的问题,为农科院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为科研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农科院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实验大楼拔地而起,高精尖的实验设备不断充实,试验田里五谷随风摇曳,科技园区成果飘香。金秋时节,院党组根据现场会的精神,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大计,把农科院发展目标定位在建设“国际有影响、国内领先、在全省农业科技进步中发挥龙头作用的一流农科院”上;把全院工作重点放在建设农业科技强省、为“三农”真诚服务上。

“开放”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农民来了,他们到科技大集、到农业科技园区寻找适合自家种植的优良品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高效的农药化肥;各县市领导来了,他们来寻求科技致富和合作共建的途径;各大相关企业来了,他们来谋求合作的巨大商机;各县市、兄弟院所的领导来了,他们来探讨农科院重大变化的秘笈,交流农科院如何加快发展的办法、路径;国家及省部级领导来了,他们视察、调研,准备推广农科院的成功经验;新闻媒体的记者也来了,他们将镜头对准了风尘仆仆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对准了农业――这个太阳下最伟大的事业。

“把文章写在黑土地上。”省农科院展示的巨大科研实力,让同行和领导刮目相看。2004年,省委、省政府再次决定支持农科院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在全国率先启动以种植业、畜牧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12个研究领域的综合科技创新工程,由省财政每年投资3600万元,连续8年支持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这不仅在农科院的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在全国也不多见。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使农科院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服务、人才培养和硬件设施上有了质的提高和跨越,这更加激发广大科技人员自主创新、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创造性。科技创新是农科院的立院之本,也是第一要务。省农科院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基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动力,突出发展大豆、玉米、水稻、强筋小麦、马铃薯、亚麻、畜牧、草业、农村能源等优势学科;并积极发展资源环境、植物保护、耕作栽培、种质资源、信息与遥感技术、生物技术、土壤农化、农产品安全检测等公益学科。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科院的工作重点。省农科院在采取商业化育种、科研开发一体化、联合开发和成果转让等多种有效形式的同时,发挥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打造农科院品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了院属科技产业的发展。

古语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善的科研设施,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黑龙江省农科院建有植物生理生态、谷物及制品分析检测、单克隆抗体等省级实验室。

亚洲最大的人工气候室可模拟自然灾害探索作物生长与环境条件等复杂关系;能完成土壤环境普查、食品中有害元素成分分析的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联用仪;用于有机成分定性定量检测分析,尤其对未知成分的确定具有其它仪器不可比拟优势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用于了解食品、农产品的物理结构、弹性等物性指标的物构仪;用于农产品食品中各种氨基酸成分分析的氨基酸分析仪等大型高级精密实验设备,奠定了高水准的科学研究基础。

“梧桐繁茂凤凰来”。省农科院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任,通过智力引进、博士后进站等多渠道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创新研究。良好的科研条件,使我院博士后工作站仅成立短短几年,就吸引了90多名博士后进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工作站。农科院还在培养学科后备带头人的同时引进拔尖人才,高起点、高标准组建了一支朝气蓬勃、开拓进取、创新能力强、勇于攻关、踏实肯干、团结和谐的科技骨干队伍。袁隆平、卢良恕、赵其国、任继周、马建章、沈荣显、蒋亦元、匡廷元、孙铁珩、盖钧镒10位院士被聘为院高级顾问,助农科院大展鸿图伟业。

农业科研只有与农业生产一线达到成功对接,才能结出最丰硕的果实。为探索出一条新时期科技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我院于2004年起创造性地在黑龙江省兰西、青冈、明水等10个经济实力较弱的县启动“院县共建科技帮扶工程”。在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公平、公正,院县对接”的形式,从农科院踊跃报名的几十名青年科技人员中选派10名科技副县长,协助各县全面实施"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科技培训、致富项目"四位一体的科技帮扶活动。两年多来,农科院动真情、出实招、办实事,在十弱县取得了农业标准化水平、农民科技素质、农产品产量、农民收入"四个"提高的显著成效。2004~2005年,全院共投入人力(副研究员以上科技人员)2万人次,资金1100万元,无偿投入优质农作物品种1万公斤,肥料5.5万公斤,使十弱县先进农业技术适用到位率和普及率达到95%以上,增产粮食2.4亿公斤,增加农民纯收入2.89亿元,户均增收1206元。为此,黑龙江省委常委2005年绥化现场办公会决定,总结推广省农科院科技帮扶十弱县的经验,将科技帮扶再增加25个县,2006年扩大到全省所有市县。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先后来省农科院视察,对科技创新、帮扶十弱县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农业部对黑龙江省农科院的做法进行了总结,认为这是值得在全国推广的“1+1”致富奔小康模式。我院在全国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同时,我院被中宣部、农业部等14个部委评为全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先进单位。

紧盯世界前沿,实现开放办院。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农科院先后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英国、以色列、日本、保加利亚、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技术合作关系。同时与这些国家互派访问学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外交关系。2003年以来,农科院先后争取到国家和省外国专家局引智项目38项,签署合作、交流协议32份,为争创全国一流农科院奠定了基础。

2005年9月黑龙江省农科院还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香港文汇报和省外国专家局共同主办了“2005中国黑龙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峰会”,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名专家参加了大会,进一步扩大了全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同时,农科院还承办了“2005中国海外学人黑龙江创业洽谈会――农业、畜牧业与食品加工专题洽谈会”,并通过洽谈会与12位海外学人达成合作协议。

半世纪的打拼,黑龙江省农科院获得了一串串的硕果。自建院以来,黑龙江省农科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04项,其中,国家级发明奖?科技进步奖46项,省长特别奖11项,占全省农业类重大奖项的85%以上,育成推广大豆?玉米?小麦?马铃薯等到新品种903个,应用面积占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0%以上,每年为全省农民多创造效益70多亿元。

弹指一挥间,光辉五十年。流金的岁月见证了农科人负重前行、坚毅踏实的足迹。历史的年轮记录了农科院艰难创业、快速发展的历程。展望未来,黑龙江省农科院必将焕发新的青春活力,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