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令人欣慰的“错觉”

2006-08-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东方言 我有话说

  50年一遇的台风,60年一遇的大旱……这样的描述不由让人感到今年我国自然灾害格外频繁、受损格外惨重。但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却说:“今年老天爷没有特别怎么样。今年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比以往类似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小。”

今年远不是历史上灾情最严重的年份,各种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比以往类似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为小。这是来自权威部门的科学结论。但为什么我们仍有“大灾之年”的感觉?原来,是因为今年政府部门对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提高了,发布自然灾害来临的信息准确、及时了,发布的范围也通过新闻媒体从局部地区转向全国了;同时,基于尊重公民知情权的灾害信息发布的透明度也提高了――正是从预报到灾后损失信息的全程和密集的发布,让我们有了“错觉”。

在这种“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格外频繁、受损格外惨重”错觉背后,体现的正是政府在着力建设透明政府、务实政府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以前,由于预警能力不高,我们对自然灾害的预报总是遮遮掩掩,在采取防灾抗灾措施时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由于担心信息披露会导致社会混乱和政府公信力下降,所以有些部门忽略了尊重公民知情权、发动群众协力抗灾所能带来的巨大作用,往往选择了一定程度上的“暗箱操作”。虽然这在社会上没有引起一时波动,但是,由于信息不能及时沟通,预防抗灾措施不能到位,自然灾害真的降临时(对于社会成员来说,等于是突然降临),就可能引起更大的社会波动,造成更大的损失。

而从今年抗台风抗大旱工作的实际来看,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尽管人们觉得损失依然不小,但由于信息发布及时,防灾抗灾措施到位,群众齐心参与,防灾的细致程度和抗灾的协调程度都大大提高了。与同等程度的自然灾害相比,损失是最大可能地降低了。这一“暗”“明”之间的转换,使我们很容易看出建设透明政府所显现的务实精神――群众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很多情况下,自然灾害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既然是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就需要政府部门将掌握的信息和政策措施及时告知公众,保证最大限度的透明度。事实证明,只有透明了,我们才可以通过完善的防灾抗灾体系,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把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