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自主创新结硕果

2006-08-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曹继军 本报通讯员 汤宏 我有话说

第二军医大学在“十五”期间科技捷报频传:吴孟超院士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曹雪涛课题组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郑秀龙课题组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曹雪涛和郭亚军分别牵头承担国家“973”项目;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建2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形成2个国家级创新团队;获得各类科研基金突破3亿元;专利授

权突破150项;成果转化签约合同值突破2亿元……

硕果累累,奥秘在于创新。

打造创新平台

2002年,海医系郑秀龙教授课题组历时20余年的研究成果放射治疗增敏剂“甘氨双唑钠原料药和冻干粉针剂”填补了国内外在肿瘤放(化)疗增效药物研究领域的空白,获得国家Ⅰ类新药证书和“中国发明专利金奖”。200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又摘取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为该年度全国医药界唯一的最高发明奖。

这些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的取得,得益于项目成员摈弃了那种追求“短平快”的思路和做法,而是树立起“十年磨一剑”的远大志向,更得益于该校打造的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创新平台。

该校先后投入2.45亿元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了国家科技部评审,学校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最高级)实验室3个,并参与建设国家心血管药效学技术平台和上海市中药代谢技术平台各1个。该校还经世界卫生组织(WHO)批准,成立了WH0/TDR(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项目)临床数据管理中心和基因合成与表达合作中心。

该校积极营造学术交流环境和氛围,精心打造了“大师论坛”、“科室主任学术沙龙”、“主题论坛”等3种学术交流品牌,为科技人员信息沟通以及合作攻关搭建了舞台。学校鼓励对外合作承担各类科研课题,支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

创新平台和和谐的创新氛围使该校科技人才的智慧能量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目前,该校已打造出了一个结构合理、素质全面、富有活力的人才高地。吴孟超院士去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曹雪涛、王红阳教授于去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3人荣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名,“中国青年科技奖”6名,总后“三星”人才35名,一代名师和伯乐奖21名……

激发创新活力

2000年底,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化教研室焦炳华教授课题组的“重组人新型肿瘤坏死因子”课题取得重大进展,成功研制出新一代高效、低毒抗癌新药,获“21世纪重大科技成果奖”,并获得“中国专利金奖”。这项成果以4500万元转让给地方企业,校党委按规定将首期到款的1500万元的20%奖励该课题组。

让知识参与分配,引导科技人员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科技致富”,这是第二军医大学针对军地反差悬殊、学校内部基础科室与临床科室之间待遇反差日趋明显等新矛盾,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举措。近年来,该校党委为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科技创新,制定了一系列科研管理机制。

该校遵循科研发展规律,发现创新思路及时诱导扶持;设立科研启动基金,对科技人员有创意的设想进行资助。同时,该校坚持对获得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科技奖项的课题组进行奖励,5年来共发放各类科技奖励费3000多万。

该校党委深刻地认识到,开展创新研究,出精品成果,必须走合作的道路。近年来,该校为了鼓励科技合作,先后成立了若干个由多学科组成的校级研究中心,每年拿出专项经费支持联合攻关项目。

该校坚持择优扶持,对有发展潜力个人和有竞争力的创新团队,优先推荐在国家和军队科技决策及学术组织中任职、优先申请各类科研基金、优先申报各类科技成果、优先科研经费投入等“六个优先”,帮助提升发展能力。

该校还通过基金申请、成果转化、科研引资等途径多渠道筹措经费,增强学科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以科研养科研、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以创新引领科技发展

“十五”期间,第二军医大学始终坚持创新主题,将创新当作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和灵魂。该校分管科技工作的副校长曹雪涛少将说:“是创新让二军大科技工作取得良好成绩,是创新引领二军大科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该校先后牵头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这标志着该校竞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开展创新研究的能力明显提高。此外,该校还牵头承担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和课题41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9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子)课题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项。该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总额名列全国医科院校第一。

五年来,该校建立了输血安全监测方法体系,形成了晕动(船)病训练方案,研制了抗真菌、抗抑郁等5种军用特需药物;同时在重大传染病防治、肿瘤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微创治疗技术、中西医结合等临床应用研究上,先后获得22项军队、上海市一等以上科技成果奖。

“十五”期间,该校总计发表SCI论文457篇,位列全国医科院校第3名。同期该校发表国内核心期刊学术论文9259篇,年均1912篇,被引用总次数16371次,居全国医科院校第1名。

五年来,该校共有35项新药申报进入临床研究,30项新药被批准进入临床试验,获准新药证书9件。共申请专利308件,其中发明专利248件;获得专利授权155件,其中发明专利99件,另外,该校还获得中国专利金奖1项。签订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转让合同59项。

辉煌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校党委清晰的科研思路。第二军医大学政委曹国庆少将告诉记者:“科技工作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兴衰存亡和发展潜力,确立科技兴校理念,建设科研中心,是我校实现新一轮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军事医学特色明显的一流名牌医科大学的理性选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