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云端之上的俯瞰

2006-09-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德发 我有话说

马丽华可能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经历最为丰富的一位。她23岁告别沂蒙山踏上进藏之路,此后在西藏工作、生活了27年。凡是读她诗歌和散文的人,无不为她对西藏的涉足之广、理解之深而感佩。2001年她回日照探亲时,我把文友们召集到一起,请她讲一讲西藏与创作,她却讲得轻描淡写,甚至对西藏的一些文化现象都做了“解构”

。当时就有一位青年诗人愤怒地站起来,称马丽华破坏了他对西藏的向往,并当场朗诵了一首他遥想西藏的诗作。而马丽华对诗人的愤怒,报之以淡淡一笑。

对此我的理解是,马丽华已是西藏的知情人,对那里的一切都看得熟稔透彻而不故作神秘了。后来我和她几次见面,她都谈到自己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我想,她已经有了“审美疲劳”,会写一部什么样的长篇小说呢?现在,我读过她刚刚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如意高地》之后,忽然看到了一个成功的小说家马丽华――如果说,她的早期诗作是一个刚刚在高原上站稳脚跟的攀登者的欣喜放歌,她的系列长篇散文《走过西藏》是一个行者的记录与思考,那么,《如意高地》则是她立于云端之上,对高原百年历史的俯瞰与悲叹。

她在云端上看到了什么?在所谓的“常态生活”之外,她首先把目光投向切近的历史――清末民初在藏地活动过的一些人物,发生过的一些事件。那些“非常经验”让马丽华如痴如醉,在研究、揣摩了多年之后,终于涉笔成书。

这些人和事是由一本名为《艽野尘梦》的旧书牵出,那个叫做陈渠珍的清末将领所遭遇的苦难超出常人想象,尤其是他带领部下从藏北无人区向西宁逃亡,两百多天里九死一生,115人最后只剩下11人。更让人扼腕的是,那位追随陈渠珍的藏族女子西原,一路上对夫君百般照顾,到西安后却染上天花遽然谢世。但这只是其中的一条故事线索,与陈同时代的那些人――无论政界、军界、宗教界,无论藏族、汉族、满族――那些多舛的命途、苦海中的沉浮,皆被作者举一反三地从遗忘中发掘出来,由此,动荡大时代里的个人命运、群体命运得以突现。马丽华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重写了那段历史,“让活过的重新活过,让死去的再死一回”。同时她还匠心独运,把“我”和几位当代人寻觅前辈生命影迹的过程穿插其中,这几位当代人的经历也是多有磨难,匪夷所思,令人拍案称奇。总之,一部大书,连轴“苦戏”,让读者不忍释卷,直欲“灵魂如风”,飘然入藏,随书中人去感受,去挣扎,去争取,去分享。

《如意高地》书写非常体验,演绎人间苦戏。马丽华在藏地处处念诵着的经声佛号里修炼半生,有了云端之上的高度,然后通过这部书发出悲叹:满篇皆为苦难史,百年俱是可怜人。该书的终极指向,则是让我们越过苦难的荒原,走向和谐与和平。书名即体现了这一衷心祝愿。这一理想和情感,既是作者的,也是读者的;既是个人的、民族的,也是国家的和全人类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