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曲艺:生生不息的文化记忆

2006-09-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通讯员 范文清 我有话说

小选手的表现让刘兰芳、姜昆等评委喜出望外。

“太棒了,那板儿打的,快飞起来了!”一直在天坛公园练快板的几位“板友”,提起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少儿曲艺大赛,对小选手们的表现赞不绝口。

刚刚结束的“金博士”杯全国少儿曲艺大赛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历时两个多月,参赛节目从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曲协选送的144个节目中精挑细选,涵盖50多个曲种。中国曲协主席、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说:这次比赛的节目质量很高,节目很精彩。论及小选手们的表现,相声演员常贵田更是脱口而出:“喜出望外”。

大赛现场花团锦簇

“金博士”杯全国少儿曲艺大赛是中国曲艺家协会继2004年举办“侯宝林奖”中华青少年曲艺大赛之后,为了培养曲艺后备人才,为少年儿童展示艺术才华举行的又一次全国范围的重大赛事活动。不论是谁,看了本届大赛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印像:花团锦簇。

本次大赛要求选手年龄为3-15岁,分为少儿组(3-9岁)、少年组(10-15岁)进行。参赛选手中,最小的只有5岁。但他们的表演水平之高令人惊讶。评弹名家程桂兰说,作这个比赛的评委很难,因为很多节目大人演都很难,要评价小选手,惟一的感觉就是“太难选择了,太不忍心了”。相声演员李金斗用相声语言作出了如此评价:“活儿不错,比我小时候强多了。将来他们长大了肯定比我强,比王谦祥老师都强。”

很多观众认为,此言不虚。来自天津的张童只有9岁,一段京韵大鼓《十大名山》如新莺出谷,技惊四座;演唱河南坠子的芦瑶沉稳扎实,眼神、表情俱佳;来自浙江的六位小朋友带来了他们的拿手节目群口道情《哇噻,滑板车》。“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中央电视台导演汪文华说,这个曲种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现代人对它了解得很少。有这样一个比赛,我们就能更多更深的了解曲艺,对传统曲艺的传承也是件功不可没的大好事。

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相声演员姜昆,十分兴奋地对记者说,本次大赛的特点可用三个字来概括:“新、精、灵”。

“新”是指大赛的面貌新。不少节目令人耳目一新,堪称“古曲新风”。一些节目在传统曲艺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其他元素,使节目的节奏加快、样式翻新,吸引了青少年的目光;

“精”是指节目的创作精。每个参赛作品都经过了创作者和曲艺专家的反复研究,严格要求,使作品构思精巧,思想性强,贴近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体现了曲艺“轻骑兵”的优势;

“灵”是说孩子们的表演灵。他们就像一群小精灵,给中国的曲艺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全国的少年儿童心里播下了曲艺的种子。

曲艺后继乏人的说法被彻底打破

据介绍,在3月25日大赛通知发出之后,江西、江苏、河南、河北、湖北、山东、广东、宁夏、四川、天津、北京等省市区相关部门已积极部署。西藏、广西、贵州等边远地区也在积极组织参加此次活动。汪文华说,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孩子们传承曲艺事业,繁荣曲艺文化,很兴奋,希望他们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练好基本功,为弘扬民族曲艺艺术作出贡献,使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曲艺艺术薪火相传、繁荣发展。

作为本次大赛的监审,姜昆表示:“通过这几场的比赛不难看出,小演员们平时总是在演,总是在练,看得出他们很熟练,也很下功夫。他们对曲艺发自真心的喜欢。我们真的很欣慰!”

据介绍,不少小选手们对曲艺的热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表演对口快板《今儿个真高兴》的两位湖北小朋友,个子虽小,但穿上红色喜庆的传统长褂,模样非常的可爱。直到演出后,记者才得知,他们是带病上场。5岁小朋友邢泽文演唱的西河大鼓难度很大,表现得也比较到位,赢得了观众

及评委的阵阵掌声,比赛结束后,姜昆一把抱起了小泽文。北京的李欣小朋友表演的是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的拿手曲目《长寿村》。小李欣的声音洪亮高亢,有疾有缓,后半句拖腔唱得很有韵味。想必,现在躺在病床上的关学增听到这样的声音,一定也会感到欣慰吧。

专家认为,曲艺节目应符合孩子的年龄要求和文化趣味,要避免“小大人”式的表演。作品内容应该呈现孩子们熟悉的生活,要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行动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他们而不是成人对生活的理解。童真童趣才是少儿曲艺最可贵之处。本次大赛获得创作奖的节目都是儿童题材的,这种方向值得肯定。中国曲协组联部副主任黄箭也认为,少儿曲艺的培养方式与传统“师带徒”的方式不同,一些传统的曲艺节目只要让孩子们了解就行,不需要在专业技巧和艺术流派上过分计较。发展少儿曲艺的目的更多的是活跃少儿的文化生活,让曲艺成为孩子们的一种文化修养、文化记忆,让传统的曲艺艺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曲艺后继乏人的说法被彻底打破,这些孩子不仅能继承传统的曲艺,还能有很多创新的地方,有些孩子还掌握了难度很高的曲艺技巧,令人惊叹!”看了小选手们的表现,常贵田显得颇为激动:“谁说曲艺现在走下坡路?我对曲艺的现状就觉得很乐观,有这么多优秀的曲艺新秀,曲艺必定能兴盛。”

曲艺发展,根在哪里

正是由于广大曲艺工作者“从娃娃抓起”的艰苦努力,曲艺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才焕发出新的生命。为鼓励创作和新人,本次比赛特别设立了作品奖和新苗奖。对于为大赛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指导教师,设立了组织奖和园丁奖。

“这次曲艺大赛之所以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是曲艺界人士多年辛勤工作、长期积累的结果。”曲艺理论家常祥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几十年前,曲艺界的老前辈就提出了“曲艺要走近青年”的想法,这个想法也得到了曲艺人的广泛认同。几十年来,他们无论是在节目的创作上还是在节目的表演上都在向这个目标前进。

除此之外,各地方曲艺工作者也在曲艺艺术的传承、培养曲艺幼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河北省著名的快板演员常志,在20年前就开始致力于少儿曲艺培养工作。河北省有一批这样的创作者、组织者,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习曲艺艺术。近十年来,河北曲协主席团成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带孩子。这些领导在工作之余都辅导着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爱好曲艺表演的孩子。每年暑假,河北曲协还要举行少儿曲艺比赛,以此推动和激励新节目和新人的出现。每年十几次的曲艺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已成为常规。全省形成了一种少儿曲艺发展的氛围。本次大赛上获奖的作品、相声《你爷爷、我爷爷》就是从这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看着两位小朋友一逗一捧颇为默契的表演,不难想象他们的辅导老师付出了多少心血。本次少儿曲艺大赛中,河北成绩斐然,将6个金奖中的3个收入囊中。

湖北省的何忠华是一位优秀的曲艺演员,这些年来,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湖北艺校的教学中。如今在正规的曲艺团中已经看不到了的稀有曲种,像湖北渔鼓、湖北小曲、三棒鼓,在湖北艺校中都有传授。

广东地区由于临近港台,孩子们受港台文化的影响较深,这就使传统曲艺的传承工作更显重要。一些民间乐社,经常是一家几代人在同一个舞台上唱粤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对曲艺艺术的兴趣,所以在广东唱粤曲的人非常多,基础很好。

姜昆表示,曲艺要发展,团体要生存,演员要市场,创作要成果,曲艺事业要求我们做的工作太多。曲艺要发展,根子在是否牢牢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曲艺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在曲艺行当的一切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怎样用新的视野看待曲艺的地位、职能、作用和发展途径?姜昆特别强调了要“着眼于曲艺人的全面发展,着力于曲艺自身的事业发展与产业壮大。”他说,只有以人为本,通过发展自身来更好地提高曲艺人的政治、艺术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形成曲艺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有了这样服务于发展的主体,就能使曲艺事业长期地、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曲艺艺术并不像一些人所认识的那样,是一种古老的、保守的,程式和界约非常鲜明的艺术形式,它的本质应该是创新的,变革的,进取的。”姜昆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