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警惕大学生“网游”成瘾

2006-09-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黄浦林 崔燃 本报记者 马兴宇 我有话说

缘起:被大学生们昵称为“网游”的网络游戏,已成为当代大学校园的一种流行文化符号。2003年,成都大学生黄可和张灿因为网络游戏《传奇》中的虚拟纠纷大打出手,双双重伤在血泊中;2004年,广西政法大学学生何洪益因上网花去30元钱而抢劫;2005年,南京大学生许某因连续3天玩网络游

戏猝死在学校宿舍。一项调查测算,我国两千三百多万在校大学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玩网络游戏,其中超过7%的大学生对网络游戏有依赖性。

“网游”:当代大学的流行文化

记者:玩网络游戏已成为当今大学校园文化的一种重要现象,爱不爱、懂不懂“网游”,在一些大学成为是否时尚、现代、合群的标志。在您所接触的上网成瘾青少年中,大学生能占到多大比例?

陶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宽带网络使用人数达6430万,其中有将近3000万在玩网络游戏,很大部分来自青少年,比例大致是初中生占30%,高中生40%,职高生10%,大学生为20%,大学生处于中等位置。但因为大学生有较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较稳定的费用,所以他们中玩“网游”的人数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另一项调查测算,目前全国在校的两千三百多万名大学生中,应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玩网络游戏。

记者:在你们治疗中心,收治的“网游”成瘾大学生有些什么表现?

陶然:北京军区总医院在大兴黄村有一个专门收治网络游戏成瘾病人的治疗中心,平常收治的青少年保持在100人以上,大多数是13-25岁的青年,大学生占10%左右,但这并不是说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人数相对要少,我分析是许多大学生不愿意来治疗,实际数目可能远不止这些。不少学生是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接触“网游”的,接触的时间虽不长,但是沉迷的速度却相当快,一般从大一下半学期就开始了。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在以升级为主要游戏方式的“网游”中,一些学生为节省时间提高游戏效率,通过不断增加支付费用购买游戏币来获得游戏中更好的武器装备、更快的等级晋升,有的甚至在一个月内花费5000多元。据一项调查,一些大学生由于宿舍没电脑或为玩大型游戏,每天呆在网吧的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有的因为通宵游戏价格便宜而整天呆在网吧。

沉迷“网游”:学生、家长、社会都有责任

记者: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优秀群体,应当是一个比较成熟和理性的群体,为什么竟然还会有不少同学沉迷于“网游”而不能自拔呢?

陶然: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年龄要比他们的实际年龄低5岁。进入大学后崭新的学习环境让同学们充满了希望和好奇,也使他们在远离父母约束、强调自我管理中呈现出迷茫和不安。许多之前较依赖父母的孩子来到大学,没有家长、老师的学习督促,没有明确的硬性目标,感到不知所措。一些性格内向敏感的孩子和习惯沉默、交际能力相对较弱的理科生,进入大学之后更容易失去方向感。一些心智年龄远小于实际年龄的大学生们,无法承受大学生活的高速运转,在大学里也寻找不到像在高中时作为精英那样的鼓励。由于精神上的寄托不够,在人际关系处理、自我管理方面产生了问题,就很容易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归宿。

记者:一些大学生的父母在孩子的“网游”成瘾问题上是否也有责任?

陶然:大多数中国家长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方式上不同程度存在几大缺点:一、先入为主的经验主义。靠自己的经验来指导孩子,主观地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孩子,使孩子缺乏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能力。二、只“拯救”不解释的教育方式。家长不是指导孩子去独立面对困难,而是代替他去做事,因此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没有父母的帮助就会手忙脚乱。三、“成人主义”、目标过高。一些家长没有根据孩子的实际心理年龄给予合适的指导,给孩子制订的目标过高,指望他们一进大学就自主完成成人的成长过程,使孩子难以承受压力。四、教育缺乏权威性。大多数家长在孩子的网络教育方面缺乏权威性和说服力,99%的家长都不玩网络游戏,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充足的理由和手段来说明网络游戏的危害。这些缺陷为一些孩子来到大学后沉迷“网游”埋下了隐患。

记者:会不会也有些社会原因“刺激”一些大学生迷上网络游戏呢?

陶然:这是肯定的。大学造成大学生“网游”成瘾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和课程的设置。不少大学对大学生的自由放松的管理模式,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的使用上比较盲目,不少学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陷进“网游”的泥潭;另一方面,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理论性东西太多而实践性较弱,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就被引到虚拟世界去了。在社会管理与引导方面,主要的问题出在立法和管理滞后上。我们目前对于网络游戏的立法还不十分健全,与把游戏中的“PK”方式都写入相关法律的邻国韩国有很大差距。据调查有70%的大中小学生都是在网吧中玩网络游戏的,网吧的通宵开放一直受到谴责却未得到有效治理。在网络游戏审查方面,有关部门一般只关心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缺乏对于游戏技术层面的审查,导致暴力、血腥、赌博、色情等形形色色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充斥游戏市场。

警惕“网游”的负面影响

记者:网络游戏这个产业也已被社会认可为一个颇有前途的朝阳产业,一些大学生还把它视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方向。您对当代大学生与网络游戏的关系怎么看?

陶然:网络游戏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符合网络时代潮流,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它的负面影响,沉迷于其中,就可能“玩物丧志”。沉迷“网游”,首先会扭曲一个人的心智,产生现实的、虚拟的“两个自我”,不但无助于大学生提高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反而会促使他们逃避困难,脱离现实。其次是造成“人格异化”,使得一些学生与同学、老师交流的时间减少,人际关系紧张,与父母、朋友产生矛盾,严重的会患上“电脑自闭症”。其三,沉迷“网游”将占据大量的学习、实践时间,宝贵的青春一去不复返。最后,沉迷“网游”也是一些社会问题滋生的“温床”。有数据显示,因沉迷网游而性情变暴躁的人数占27%;玩游戏与校园暴力相关的事件占29%。对于社会,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无疑是一种人才的丧失。对于家庭,独生子女的迷失,会给家庭造成巨大的打击。对于大学,大学生“网游”成瘾会给校风带来不良的影响。

记者:您多年来从事成瘾学的研究,能否给沉迷于“网游”的大学生朋友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

陶然: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旗手”,理所应当掌握网络这一重要工具,甚至把网络游戏作为将来择业、创业的目标也无可厚非,但不容质疑的是,沉迷“网游”对大多数学生的影响是自杀性的。所以我想给沉迷于“网游”的大学生朋友提如下建议:第一、努力促成心理年龄的成长,积极锻炼独立决断、抗挫应难等非智力素质的养成;第二、树立远大理想,制订符合实际的计划。有了明确的目标,“网游”的所谓“缓解”空虚迷茫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第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注重全面发展,培养一两个特别的爱好,对于沉迷于虚拟世界能起到很好的替代作用。

记者:就社会管理与引导,您有什么建议?

陶然:父母要努力掌握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配合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指导;一些大学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特别是要开设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课程;有关部门要完善立法、加强管理,加快“网游”的分级制度实施,既要从意识形态层面把住“网游”的内容,也要从技术层面过滤“网游”易于使青年人成瘾的内容和运营方式。一定要加强网吧的管理。虽然网络游戏可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为了青少年的成长,政府管理部门和网络游戏从业人士需要权衡利弊,调整网络游戏的产业结构,引导这一行业健康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