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要让搞发明的变穷 搞创新的恐惧

2006-09-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倪迅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9月6日电(记者倪迅)“很多做学问的替搞公关的打工”,“很多科研院所常常为收不到技术转让费而苦恼”,“很多科研人员执著搞发明变成穷光蛋”,“很多民营企业存在创新恐惧症”……今天记者在政协礼堂听到政协委员们一次次郑重地呼吁,要稳步推进科技自主创新,深化科研机构改革,这些问题必得逐一
解决。

全国政协就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邀请各民主党派、政府部门负责人、各界专家,共聚政协礼堂,举行专题协商会,政协委员们对科技创新、科研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问题十分关注,他们的发言中肯、精辟,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

“我与国外发明家、研究人员交流,大家公认这样的定律:攒够了钱搞发明,在发明中变成了穷光蛋,偶然有的发明可以成为产品,到市场出售赚许多钱,这些钱用在另外的发明中,又变成穷光蛋,不断循环。”中国北车集团公司北京二七机车厂总工李海滨委员如是说,因为从发明转化为真正的商品需要漫长的科技探索过程,绝非发明家、科技工作者所能控制,只有极具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的团队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基础性研究、原始创新项目需要国家支持,受惠的是企业和老百姓。辜胜阻代表全国工商联发言,他说,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恐惧症”。有人甚至认为“不创新慢慢死,一创新快速死”。

委员们提出,在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院所转制的过程中,有一些情况要引起重视。冯恩培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发言,他说,在“跑项目比做项目更费劲,做学问的替搞公关的打工”的环境中,那些具有高学术水平却不善于甚至不齿于公关的科技专家,或者因为经费窘迫,或者因为得不到对研究成果的合理分享,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其中一部分人甚至流失。

有一些研究院所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采用技术转让方式,靠出卖技术过日子。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黄强委员说,自己不经营让别人去经营,研究院所只能把效益寄托在受让方的良心上。良心好的,会正常支付相应的技术转让费。而目前,大多数科研院所常常为收不到技术转让费而苦恼,打击了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不愿再提供新的成果,造成恶性循环。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中科院院士王志新委员说,我国长期以来重视物的投入,而忽略了对人的投入。在科技发达国家,对科研投入的80%左右是用于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而我国用于人员的费用仅占20%左右。

创新就要允许和宽容失败。不少委员为科技创新“诊脉”。中国环保机械协会常务副会长何升韬代表民革中央发言,他说,对未出效果的项目,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允许和宽容失败不等于不要评估、不要产出,科研失败的经验教训也是一种产出,而且在一些情况下是非常重要的产出。要努力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使从事基础科研的人员能全心全意地探索自然规律,追求真理,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十年磨一剑,达到科学的颠峰,占领科学界的制高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