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最终素质托起辉煌

2006-09-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武臣 我有话说
“奥运就是展示一张名片”之说,形象,但不准确。现代人人际交往常喜欢递上一张名片,除了告知对方联系方式和介绍自己身份之外,许多人也不免有透过职务和职称而炫耀之嫌。至于此人的道德的文野与高下,我们从名片中无从知晓;而奥运却是通过全世界最盛大的节日,展示举办国的物、人和精神。北京奥运的最美最高境界应当
是让世界触摸到中国的伟大的心灵,对中国的人格魅力产生一种特殊的热爱和尊敬。因此,奥运会见证举办国的经济、科技、体育运动水平,更见其民族文化力量。前者不易,后者更难。

一方“中国印”,我们向世界承诺将北京奥运办成历史上最好的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而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科技和绿色奥运之中,并且凸显在人文奥运之中,见证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鸟巢”和“水立方”这些象征“生命之源”的运动场馆,即将展现在世界面前,它们以多个“世界第一”,见证了中国的硬件敢于向“更高、更快、更强”挑战的实力;然而,挑战奥运,不仅要见物,而且还要见人见精神,即见人文文化,因为文化制约人类,铸就了人的心理性格和人格素质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奥运最终还是一次“文化盛典”。

比如,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难忘汉城奥运会的那首主题歌《手拉手》。唱起它仿佛会有一种“世界大同”的神圣感觉,不分国籍、不分民族、不分宗教、不分肤色,大家在奥林匹克旗帜下亲如兄弟;我们期盼着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更成功,再为世界记忆增添一首永存的歌。我们难忘悉尼奥运开幕式点燃火炬的创意――变水火不容为水火相容,世界不需要战争,民族对冲突说不,它把奥林匹克精神和人类理想演绎得如此美妙绝伦。面对这样的奥运经典,我们企望北京奥运的开幕式,包括点燃火炬的瞬间艺术,能够再创奥运史的辉煌。

超越“经典”,需要高素质的人去完成。“舞动的北京”的会徽、“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和吉祥物“蓝黑红黄绿”“北京欢迎你”五个福娃的成功创造,已经充分显示和证明了中国人的才智。因此,一切硬件都能是“一流”和“超一流”的创造,都会是“心想事成”。

然而,在一个个成功之时,我们还应有一番理性审视和思考。诚然,奥运带来各种“机遇”,比如,外贸商机,许多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神韵的文化产品已经走俏;比如,旅游,让外国人亲身感受那些滋养了中华文化的名山名水,其规模将是空前的……但恕我直言,如果换一个视角,我们不能不有些隐忧。许多人格缺欠和陋习至今仍能满视野地举目可见。我们已经启动了招募10万志愿者的工作,但却没有大张旗鼓地动员人人参与革除陋习的活动,舆论也没有就此问题“热”起来――对国民素质低下没有做出过深刻的文化解说。不必讳言,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和一百多年的殖民地文化的历史文化积淀,给中国人心理结构中带来一些负面顽症;再加上我们一向重道德理想的“君子教育”,却轻公共道德基础的实践与建设,因此,顽症的医治至今效果不佳。国民素质的改造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不等于漠然处之,我们要使“发动歼灭战”经常化,深入人心。首先是正视自己在社会公德素质方面的缺陷,如果连社会道德体系中最低层次的一些起码的社会公德都做不到,岂不有损我们国家在世界的地位与声誉!

陋习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上。比如,随地吐痰,随手扔烟头和纸屑,狗屎遍地,地下通道大小便,狗皮膏药般的小广告等“脏差乱”痼疾得不到有力的根治;比如,公共秩序令人堪忧,公交车站,一拥而上,乱作一团,哭爹喊娘,骂声四起;车上则是黑发人坐,白发人站,老幼孕残专座形同虚设;比如,破坏公共设施也令人神伤,街头电话亭,玻璃被砸,话筒被拆,线盒被撬,币道被堵,铝合金门被卸,连王府井和一些模范街道的石栏石凳也被推倒、污染和损坏。如果这些社会公德缺失的一些表现,连同人格、精神、文化、科学、审美、健康、职业等素质的缺失,不仅仅是面对奥运,即使是面对未来世界的竞争,我们也应该感受到“隐忧”,因为未来的竞争和发展是人才的竞争和发展,人的素质决定国家、集体乃至个人未来的一切。

我们可以把国民素质比喻为现代化的基石――只有厚实的基石,才能托起高耸的大厦,而人们往往只欣赏那大厦的华美雄姿,却忽略了埋在地下的基石。

小中见大,细微之处见精神。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个载体。我们正是因为拥有中华文化中的哲学、历史、道德、文化、美学等种种智慧,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人类伟大理想,这是我们对世界未来发展的一大贡献。在这个精神文明的高度上看,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是一个宽容大度、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热情友善、明荣知耻、严以律己、遵纪守法、安定有序、落落大方、温文尔雅的人。这些美德是中华民族之魂,其中就涵储着中国的人文精神基因,是开掘不尽的民族文化富矿,也是让世界感受到13亿中国人强劲而和谐的心律之根本。

最终素质托起辉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