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长征路上的红色楹联(图)

2006-09-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安葆 我有话说

楹联,即“对联”,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文化表现形式。在长征路上,红军将士撰写了大量的红色楹联或楹联式标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主张,号召人民起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对革命事业起到了积极

作用。

长征路上,红军写了许多宣传标语,其中有一部分标语便采取了楹联的形式,通俗易懂,言简意骇,幽默生动,琅琅上口,很受群众欢迎。例如,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贵州湄潭时,红军宣传员写下了“旧社会打它落花流水,新社会创造灿烂文明”的楹联标语,号召劳动人民起来革命,破坏旧制度,建设新社会。这副楹联,同井冈山时期工农革命军写的一副楹联颇为相似。1928年3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团来到湖南桂东县沙田圩进行革命宣传,见宣传讲台是座古色古香的戏台,戏台两边各立一根油漆的柱子。毛泽东便要红一团干部陈奇马上写副对联贴在戏台柱子上。陈奇最初准备写“旧的打它个落花流水,新的建设得灿烂光明”。毛泽东叫他将“旧的”改为“旧世界”,“新的”改为“新社会”。于是,就有了“旧世界打它个落花流水,新社会建设得灿烂光明”的对联,鲜红的对联一经贴出,顿时增加了会场的热烈气氛。

像这类宣传革命的楹联,在长征沿途有不少。如在贵州沿河县白石溪王国和家门上贴有红军写的楹联:“双手创造新世界,众心挽回旧山河”,横批是“共产党万岁”。而在这类楹联中最著名的,当推军旅诗人魏传统等创作的“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这副楹联最早出现在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0月,红三十军解放四川达县后,军政治部设在一家地主宅院内。红军便在宅院门楼两旁的石柱上錾刻了军政治部秘书长魏传统撰写的这副名联。在大门两根方石柱的内侧,还一边刻着“平分土地”,一边刻着“阶级斗争”,横楣石刻为“红卅军政治部”。楹联气势恢宏,形象生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宗旨,描绘了红军的英雄气概。

后来,红军宣传工作者在长征沿途曾多次书写这副楹联以及其他类似楹联。例如,在四川兴文县,即有红军写的“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楹联,横批是“变!变!变!”在云南的一家地主宅院的门柱上,贴有红军干部曾广胜写的“主义遵马列,政权归工农”的楹联;在四川珙县殷禄才水井坎的门上,贴有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队秘书陈耀斋写的楹联:“愿为游击奔三省,誓作忠贞靖万民”。在广西龙胜县泗水乡的岩壁上,有红军刻写的“继续斗争,再寻光明”的巨幅楹联式标语。

长征沿途,人民群众亦喜爱用楹联这种方式来称道红军除暴安良的革命行动。1935年11月底,红军第六军团第十六师长征到达湖南安化县兰田镇。经调查,得知当地有个恶霸地主谢长庚,是当地挨户团的团总兼伪保长。此人为非作歹,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杀害革命干部,群众恨之入骨。红军根据群众的举报和要求,将谢长庚逮捕处决。消息传开,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当地有个教书先生,闻之欢欣鼓舞,立即泼墨挥毫,写了一副对联:“身为保长头难保,名叫长庚命不长”,横批是“大快人心”。这副嵌名联,把谢长庚的名字及其伪保长的职务都嵌入了对联。该联对仗工整,诙谐风趣,长了人民志气,灭了反动派威风,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赏。

长征路上的楹联,除少数为文化素养较高的红军干部所写外,大多出自文化程度不高的红军宣传人员之手,文字较粗浅,对仗亦欠工,但其内容的战斗性、鼓动性却很强。它密切结合当时实际,以简短生动的语言,号召广大人民参加革命斗争,反抗黑暗势力,抒发革命工作者和革命群众的壮志豪情,实为一种融革命性、战斗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艺宣传方式,在长征文化工作中彰显出独特的作用。

红三十军在达县刻的楹联式标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