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李政道的“三点科学忠告”说起(图)

2006-09-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陆迪 我有话说
1946年,李政道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导师是著名物理学家费米。此时的李政道初出茅庐,而费米已是功成名就的大家。作为大家的费米却一点没有“架子”,每周至少用半天时间,或上午或下午,与来自苦难中国
的青年学子海聊各种物理问题,大至天体小至粒子,无所不谈,猛刮头脑风暴。

60年后的9月5日,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也早已功成名就的李政道教授深有感触地说:“这种‘一对一’的讨论使我获益匪浅。”他介绍说,正是这种开放、交融的学术环境,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大家。仅1946年至1956年的短短10年间,在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过的师生中,就产生了11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学风对于科学人才成长与科学成果涌现太重要了。李政道说:“创新需要青出于蓝的有志青年,也需要科学的培养方式。”在解答“如何培养最顶尖优秀科学青年人才”问题时,这位大科学家提出了三点忠告:一是必须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这个“环境”既需要小而精的研究,也需要研究集体中教授和领导都要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二是必须教导学生认识科研方向,这要求导师和学生每周都有“一对一”的交流时间。三是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抓紧科研时间和机遇,多参与国际科学会议和国际交流,了解科学前沿的信息。

应当说,三点忠告对我们今天的科研现状太有针对性了,又太“客气”了。看看我们的教授、博导,一人带了多少学生。据报道,有教授一人带的研究生竟然超过30个。30个研究生,如果按“一对一”精细教学法,每人轮一回研讨就得等上半个月。这还要这位教授先生自己不工作,30天满负荷教学,才能实现。当然,单独面授可以换成小组讨论,也许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毕竟“一对多”与“一对一”的效果还是有很大差别,最顶尖科学人才需要最顶尖的培养方法。

更为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科研团队的领导很大比例已经在科研工作中“金盆洗手”,专心于行政管理了。即使原来是内行,长此以往怎能不向外行“靠拢”?导师之要在于“导”,引导、教导、开导,而做到正确“导”的前提,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先要了解世界科研的前沿与方向,要以身作则,抓紧时间搞科研,抓紧机遇攻占科研制高点,不要整天泡在会议、活动中,当“花瓶”、做“表面文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事业突飞猛进,硕果累累。但是,我们毕竟在科学研究整体水平上,特别是基础科研最重要成果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必须认清不足,勇于承认不足。李政道先生的科学忠告,言简意赅,至朴至真,发人深思,但愿大家都能从中汲取营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