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贫困大学生有尊严地接受救助(图)

2006-09-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景华 我有话说

●中山大学愿意接受救助的贫困生不到10%

●“绿色通道”成了贫困生的一个“标记”

●不恰当的助学方法虽救了贫却伤了

 

这几天,是广东省普通高校集中开学的日子。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灾失学,广东省财政拿出3000万元资金开通“绿色通道”,让今年的大学新生先入学后办手续,但从报到情况看,贫困大学生由于怕被同学瞧不起、心里感到自卑等原因,走“绿色通道”的并不多。

很多贫困生不走“绿色通道”

今年夏天,广东省不少高校在向大学新生寄出录取通知书的同时,都附上了一张家庭情况调查表,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前申报“绿色通道”。不少高校在为贫困生“缓、减、免”学费之余,还为他们减免住宿费,发放200元至300元不等的生活临时补助,统一发放床上用品、日常生活用品等。

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来自广东灾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都免交了本年度学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还设置了“重灾区家庭学生接待点”,提供一站式服务;华南农业大学推出了“奖助减免贷勤”一体化贫困生资助新体系;南方医科大学今年专门为贫困大学生建立了档案数据库,及时准确掌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以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为了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各高校使出浑身解数,想出种种办法来减轻贫困生的经济负担,减缓他们的就学压力。然而从开学报到的情况看,尽管贫困大学生占新生人数比例不少,但很多贫困生并没有申请缓交学费和助学贷款。

据记者了解,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重灾区学生申请“绿色通道”的人数只占贫困生的1%。而珠海校区今年新生报到3991人,仅有6%的人申请了缓交学费。中山大学有关方面负责人预计,全校接受援助的贫困生今年不会超过新生总数的10%,也就是说,只有800多名新生申请了缓交学费和助学贷款,而实际上需要接受援助的贫困生绝不止这个数。

贫困生不愿接受援助这一现象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中也很常见。他们为什么不愿走“绿色通道”,而非要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来完成学业呢?

宁愿借债不愿被贴“标签”

王华,来自粤西农村,父母都是农民,靠种地为生。今年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家里很高兴,但高额的学费并没有让考上大学的他变得轻松些。虽然也收到了学校寄来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但全家还是决定自己解决经济困难。王华怀揣着亲朋好友凑的几千元学费,带着梦想来到了大学。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他。

记者:为什么不走“绿色通道”,而非要自己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呢?

王华:(沉吟片刻)借亲戚朋友的钱上学是“借”,走“绿色通道”申请助学贷款也是“借”,但两个“借”含义不同。在家里,借钱上大学,是一件有面子的事,证明你有本事,将来会有出息,左邻右舍教育孩子,也会拿你当榜样。人前,我们不会因为借钱低人一等;人后,也不会因为借钱遭人嘲讽。申请助学贷款就不一样了,那是借国家的钱,大家都在看着你,衣食住行,都在别人的监督之下,各种各样的眼神,什么话都有。

记者:可“绿色通道”能帮你解决经济困难,完成学业。

王华:是的,可有时候它又是贫困生的一个“标记”,无形地在学生中间划了一道鸿沟,这边是穷学生,那边是富学生。我无法选择家庭出身,但我可以选择人生之路。改变自己,拯救家人,帮助穷人,是我的三大理想。

记者:刚才你说两个“借钱”含义不同,可结果都是一样的――“借债还钱”。

王华:同是“还钱”,含义也不同。还亲戚朋友的钱,不用还利息,更有人情、人味。我有困难了,亲朋好友伸出的是温暖手,掏出的是贴心钱。哪怕我一时还不起,朋友也会理解、宽容。我知道上学的钱来之不易,会更加发奋读书,回报关爱过我的人。可借国家的钱,是一份写在纸上的合同,借款数额和还款期限都有规定。现在就业这么难,如果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还背一身债,同学瞧不起,自己也苦闷。心里的苦只有自己扛着。贫穷不是罪,贫困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志气。

既要助学也要保护学生隐私

据悉,全国目前有700多万在校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占19%,特别困难的占9%,建立贫困大学生助学支持系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非常必要。许多家庭困难的大学生靠着政府提供的助学贷款,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但目前有关大学生助学扶贫政策尚不完善,缓解贫困的措施多是经济保障,如奖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等,经济支持多,情感关爱少。而我们有些不恰当的助学方法,虽然救了大学生的贫,却伤了他们的心。

华东师范大学的李老师,从事了多年的高校教育工作。他说,最近在某高校,每位想申请助学贷款的贫困生都必须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陈述自家的贫困状况。为了避免尴尬,一些家境不好的学生只得放弃申请贷款。有的贫困生宁愿四处举债,也不愿意接受社会资助。他们像保护“隐私”一样保护着自己的“贫穷”,惟恐因为贫困而在众人的视线里曝光,成为同学中的“另类”。有的地方搞爱心助学,爱心捐款,轰轰烈烈,又是上报纸,又是拍电视,搞得“地球人都知道”,一点也不考虑贫困生的感受。有的学校在给贫困生发放救助物资时统一样式,买同样的衣服,发同样的生活用品,就像在给贫困生贴“标签”,效果适得其反。李老师说,现在一提贫困生不愿走“绿色通道”,就说他们自卑,怕被人瞧不起。其实,我们应该好好反思,贫困生为什么不愿走“绿色通道”?是我们一些居高临下、带有施舍意味的做法把他们挡在了“绿色通道”之外,好在一些学校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李老师说,对贫困生的关爱,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贫困生的帮扶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从经济上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还要从学习、心理、就业等多方面对他们进行帮助,注意助学解困的技巧和方法,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面对挑战的能力、应付困境的能力,使其毕业后更加适应社会需要,乐观自信地生活。

让贫困生健康地成长

近年来,高校学费不断提高,贫困生的人数也不断上升。由于经济压力,贫困生的心理容易敏感、脆弱,需要应对生活中更多的挫折和磨难。尤其是刚步入大学校门的贫困生,亟须适应新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的变化,他们的适应能力更令人敬佩。

目前广东各高校除了为贫困大学生开辟入学的“绿色通道”之外,还特别重视贫困大学生的“绿色成长”。据悉,针对部分贫困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心理波动较大的情况,目前广东各高校配备了专职辅导员给予关心,并且为所有大学生开设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

南方医科大学今年还推出了“绿色成长方案”,为贫困学生建立档案数据库,并开发了“南方医科大学经济困难学生管理系统”,对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学校特困生伙食补助、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安排、社会助学等方面实现网络化管理和数字化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

为了让贫困生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南方医科大学今年还专门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工作小组,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并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他们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在节假日、学生毕业前夕等敏感时期进行重点排查,对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发放预约咨询信,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问题,注重心理辅助的方法和技巧,注重学生隐私的保护,给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们有尊严地健康成长。

一位教育专家认为,与解决经济困难的“绿色通道”相比,关注大学生的“绿色成长”更加重要。

照片说明:中山大学为贫困生开通了“绿色通道”,可以先入学后办手续。图为该校新生报到情景。黄亦民摄

 

链接:

■2005年,全国各普通高校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学生达到39万人,占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数的13%,占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8%。

■2004―2005学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350万人,其中,贫困家庭学生约26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9%,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12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

■2004年6月至2005年8月,各项措施用于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总金额约40亿元,共资助约420.3万人次。其中,用于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各种奖学金发放金额为17亿元,资助学生约149万人次;校内学生贷款发放金额为3.7亿元,发放人数约10.7万人;勤工助学资助金额为8.9亿元,资助人数约138.7万人次;特殊困难补助发放金额为4.7亿元,发放人数约98.9万人次;学费减免金额为5.7亿元,减免人数约23万人。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于今年8月15日到9月15日,开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热线电话”010-66097980,安排专人24小时负责接听,接受有关政策咨询和问题投诉,并对投诉的问题及时进行核查处理。截至8月25日,反映没有落实好资助政策的390个投诉电话中,反映学校没有介绍资助政策或者没有随录取通知书寄送《国家助学贷款指南》的有244个,占62.6%;反映学校没有落实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139个,占35.6%;反映学校没有开通“绿色通道”和其他资助政策的有7个,占1.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