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好听的变成好看的(图)

2006-09-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宋志军 我有话说
2004年9月底,我责编的阎崇年先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面世就大受欢迎。这本书的畅销,用阎先生的“四合”理论来解释最为恰切,这四合是:天合、地合、人合、己合。优秀作者、强势媒体和品牌出版社结合,再加上
电视上“戏说”历史剧泛滥、广大受众渴求了解历史真相,共同营造了这本书的畅销背景,这就是“天合”、“地合”、“人合”。两年后,阎先生的新作《明亡清兴六十年》又呈献给广大读者,依然是优秀的作者与品牌出版社联手,而且是电视讲座与图书同步推出。天、地、人,三合依旧,似乎有理由相信,这本书仍会延续《正说清朝十二帝》的火爆。但我在这里想要探讨的是阎先生所说的另外一合:“己合”。“己合”,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用于图书编辑出版方面就是:内容为王。

在对讲座书稿内容的编辑加工方面,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将好听的做成好看的;还有一个奢望:让畅销的同时成为常销的。

先说第一个:将好听的做成好看的。

阎崇年先生在《明亡清兴六十年》序中说:“讲稿有四种稿本:一是文案稿,二是录音稿,三是播出稿,四是综合稿。本书就是取前三种稿本优长而成的综合稿,稍加润色,结集出版。”所谓“好听的”,指的是现场讲座时的记录稿和播出稿,因为直接面对听众,这个稿子口语化强、通俗易懂。“好看的”,指的是成书以后的稿子,也就是阎先生所说的综合稿。有媒体的朋友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华书局不选择直接出版讲座记录稿或者文案稿?有不少出版社已经这样做了。我想对书稿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做法,不好以一个标准品评优劣。我们的做法来自于我们对此类图书的理解。

现场听讲座、看电视讲座和读书不太一样。前者要求所讲内容尽量口语化,通俗易懂,不造成接受障碍;而读书则不同,阅读随时可以停下来,也可以回过头去反复读。这时,人们不仅希望书好读,能读进去,而且希望书耐读,有一定的信息含量。比如,讲历史时总会涉及许多事件的原始出处,假如在讲座时“之乎者也”念原文,大概许多人听不懂,所以要把史书上的记载转化为自己的话说出来,而且有时会有一些精彩的即兴发挥。但讲座的内容变成图书后情况就不同了,人们往往会问:这件事出自哪里?史书上是怎么写的?要使书稿做到既好读又耐读,就要吸收各类讲稿的优点。比较而言,文案稿更翔实准确,讲座稿更生动流畅,这就是我们不惜花费精力,要将各稿综合成书稿的原因所在。

为使“好听的”变成“好看的”,我们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增值服务”。根据内容选配图片是其一,正文中不好展开的内容做成附录是其二,为传主设计“个人小档案”是其三,给生僻字注音是其四。还有其五、其六、其七。这些工作,对著者、编者而言只是举手之劳,却在读者那里得到热情的鼓励。

现在说第二个目标:将畅销书变成常销书。

曾经听到一种说法,现在的图书市场,只有畅销书和滞销书,没有常销书。中华书局的情况显然不是这样,因为我们历来是以出版常销书为主的。记得我们老总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要让书比人长寿》,意思是要让书能够传之久远。

我们社做普及读物同样是立足于常销,这是长治久安的办法。阎先生的这两本书能否做到由畅销转为常销,我不敢说,但我们对书稿内容的打磨是按照常销书、精品书的思路来做的。以《正说清朝十二帝》为例:我们在出书之前就请若干专家审读,出书之后,更是不断修订、不断完善。重印16次,几乎每次都有若干修订之处,现在累计有160余处,其中不少地方严格地讲并不是错误,只是觉得还有更合适的表述方式,于是借着重印的机会改善了。

以上这些是否做到了阎先生所说的“己合”,还要等着市场和读者的评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