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特权怎能攀比(图)

2006-09-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乾荣 我有话说
有一个西方人采访上帝,问上帝很多问题,其中一题是:“您有什么告诫您的子民吗?”上帝答了许多,其中一条是:“希望他们能懂得,和他人攀比没什么益处。”

上帝这个话挺对。咱们中国人深得其道,留下教训说:“

人比人,气死人。”这是说,不能跟别人攀比,比来比去,必定将自己比死。

话是这么说,人却总爱跟别人比――当然是攀比。攀,是抓住或蹬着一个牢固的东西往上爬的意思。所谓攀比,自然是跟高于自己的比,比如有比富的,却很少有比穷的。如果比穷,那不叫攀比,叫“坠比”――谁没事愿意往下坠呀!

其实上帝的话和中国的俗语,也都并不全面。攀比,如果不是出于妒忌和仇恨,还有励志作用――你好,我力争跟你一般好,或者好过你,再回头来拉你一把。为什么说“力争”?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正正派派去努力、去争取。可是攀比往往用的是歪门邪道,拿不该比的东西相比,甚至拿坏的东西当好的比,企图不劳而获超过比自己“好”的。所以“攀比”这个本来中性的词,现在都带上了贬义色彩。

我最近看到一则关于攀比的报道,挺有趣:高校竟可以对本校职工子弟降分录取,有时能降100多分。局外人一定觉着新鲜、怪异,其实据说这在高校已是“不成文法”的规定。但这事毕竟荒唐吧?所以今年某个省的教育厅做规定说:“高校职工子弟不再享受照顾。”这下子,有的高校职工气不忿了,他们竟然理直气壮地给上级“上书”说:“各行各业都有对自己的福利和对子女的照顾。石油部门烧气不要钱,电力部门用电不要钱,金融部门全家老少在一个单位工作,所享受的待遇是其他行业望尘莫及的。我们高校没有什么其他福利可言,惟一有的就是可以挖掘教育资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见8月30日《中国青年报》)

但是“高校先生”的这些话,“石油”听着一定不舒服――你争你的利益,饶上我干吗?让我跟你一样放弃特权?这不是害我吗?“金融”当然更不爱听这个话,有报道说建设银行的领导正为自己职工的8万年薪抱不平,说要给他们涨工资呢――他也是往上比,别的银行员工收入高于自己,那哪儿行?涨!而另一些人听了“高校”和“金融”们的话,也许气更大――比如清洁工的“特权”是拿扫帚,他们的子弟也只有扫马路了;“年薪”仅五六千(还往往被拖欠)的农民工的“特权”是搬砖头,他们的子弟也只有“扛大个”了。数以亿计的处于社会最低层(“低层”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得出的,不是我给分的――作者)的这些公民,对于任何优越特权,才真正全面望尘莫及呢!你高校对“烧气不要钱”等等望尘莫及,至少对“降分”望尘有及呀。对了,你“高校先生”的子弟降分上大学,不至于囊中连学费都没有吧?农民工子弟考个状元上大学,却要为几千元学费愁个半死呢,他们向谁要“照顾”去?

“高校先生”们真不必过于激愤。你们毕竟已经享受了多年降分特权,虽说今年那个省有了一个规定,却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而且别的省也还并未规定。不是有先生说了吗――为了子女的教育问题,要跳槽到其他能降分录取他们子女的高校去。你说清洁工和农民工,他们有什么条件“跳”到哪个“槽”里,才能得到一点儿实惠呢?去开出租车?别看出租公司老板月薪两万,司机们每天干十几个小时也不比搬砖头挣得多。弄个文凭去当公务员?国家行政学院一位教授说了,“公务员也是弱势群体”,即没有“石油”、“金融”、“高校”等行业的特权,谁干那个!罢罢,还是搬砖头吧,每月挣600元,总比没有分文进项强吧!

“高校先生”们真无妨向农民工学习学习,怒气至少减半。瞧人家,只埋头给子弟挣学费,就从来不跟什么“石油”、“金融”之类攀比,即韩非子所说的“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也。但是他们当然希望消灭一切特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