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社团的学术交流应回归本位

2006-09-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文志 我有话说
科技社团是科学建制的重要组织形态,是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组织载体。研究科技社团学术交流的动机,探讨学术交流与科技社团的关系及其规律和特点,探索建立科技社团学术交流创新机制,对繁荣学术,发挥科技社团在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学术交流的主要动机

从科学技术发展史和科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学术交流的主要动机有三个方面。

一是切磋质疑和互作创新。学术交流是检验科学成果的舞台,是启迪思维、掌握新知、纠正谬误的最佳场所。科学家重视学术交流中的质疑,往往在学术会议中带头质疑,而科学史则表明重大的质疑往往是科技进步的先导。

上世纪初,物理学家汤姆森领导的实验室形成“茶休”习惯,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聚在一起喝茶,展开辩论和批评,这一形式被国外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效仿,一些国际会议也常采用这种形式。现代学术交流形式更加丰富,如学术年会、专题论坛、学术沙龙等聚会形式,以及学报、快报、互联网等传媒形式。在学术交流者的心目中,最大的收获往往不只是获得新知,还有参与讨论,在互动中获得新思想。

二是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很多科技工作者在学术交流场合十分活跃,积极与会、发表论文、认真提问、热情讨论,主要目的是得到同行的评价和认可。

获得同行和社会的认可不仅是目标,也是手段。当科学家因研究成果通过学术交流获得认可,随之而来的声望就代表一定信用,这种信用会使他更易获得进一步研究的经费、仪器设备以及有才能的学生、富有激励性的同事等,占有更多的科学资源,其新的研究成果也较容易进入科学交流系统并继续引起同行的关注。

三是获得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科学发现优先权的确立有利于科学家进入学术交流系统。在科研成果进入科学交流体系的过程中,科学家越有名望,他们的科研成果就越容易在刊物上发表,并迅速引起同行的注意,即使有时这些成果质量不高或存在问题。

科技社团源于学术交流

在日益庞大的科学共同体中,为形成有机的联系,在刚性化的组织基础上,需要有一种柔性化的组织系统和机制出现,承担科学交流、信息网络的功能,科技社团应运而生。

科技社团源于学术交流。虽然它不是开展学术交流的唯一组织,但它宽松、自由、平等的民主学术气氛显著区别于学院式、体制化的学术交流。体制化的学术交流虽然有很多好处,如对从事学术研究职业者来说可以不为衣食担忧,但对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而且作为学术交流的本源,追求自由、真与美在学院式、体制化的学术交流中往往很难实现。

科技工作者之所以参加科技社团,是因为他们有在科技社团内获得学术交流的期待。据中国科协2004年对1727名科技工作者反馈的问卷分析,科技工作者之所以愿意参加科技社团的学术活动,81.1%的人想通过学术交流了解同行的学术情报和信息,41.1%的人想与同行讨论问题,而36.0%的人想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获得同行的评价和认可。

学术交流是结社型科技社团的服务产品和手段。据中国科协2003年调查,74.3%的会员和科技工作者认为缴纳会费需要得到的服务主要是优先、优惠参加学会组织的学术交流、继续教育和培训;学会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最愿意参加的学会活动是国内学术交流(83.2%)、国际学术交流(61.5%)和科技讲座(46.3%)。除了满足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需要外,提供学术服务产品还可以增强科技社团的综合实力和生存发展能力。

学术生态对学术交流的影响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科学活动中出现的官本位、急功近利以及项目评审和申报过程中的人情主义和利益主义等少数学术不端行为深感痛惜。这种非主流行为的蔓延正在严重侵蚀科学共同体的躯体,成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严重阻碍。

随着权力通过“官员专家化”、“专家官员化”等方式逐步进入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范式受到政治共同体范式的打量,科学共同体的学术生态遭到污染,学术环境恶化。其结果是在科技社团学术交流中呈现多种“不对称”现象,例如交流主体与主导者的不对称、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信息不对称、台上与台下的不对称、互动双方间的不对称等。

由于权力主导的科技评价取代科学共同体的同行和社会认可,科技社团的学术交流就成为“可有可无”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工作者对科技社团学术交流的有效需求以及科学共同体的组织基础弱化了,学术交流有效供给的能力严重不足。

学术体制中“寻租”现象也反映到科技社团的学术交流中。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在学术会议发表的论文或进入会议论文集的论文可以作为评定成果、职称或晋级的评分因子,因此当时学术会议的投稿量大,学术质量相对较高;后来,因为入选学术会议论文相对容易,论文数量越来越多,不少科研、教学单位将学术会议论文排除在评审体系之外,于是学术会议征文就明显困难起来。

在科技社团的学术交流活动中,科技失信现象也较为普遍,例如在学术会议中只报名,不出席会议;只发表论文,不参加会议;只想自己作报告,不听别人的发言等。

科技社团应创新学术交流机制

面对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国家的时代需求,面对科技工作者对学术交流需求的日益增长,科技社团的学术交流必须真正回归本位,实现本源动机;应建立、完善以科学共同体为后盾、以同行和社会认可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学术交流机制,实现权力与学术的剥离。

科技社团学术交流中“以学术为本”的文化理念,应通过创造“精交流、多争鸣、存质疑”的行为机制来实现。精交流,即学术交流主要谈观点、认识、过程、结论,交流发言时间要限制;多争鸣,即给听讲者提问题的机会,使发言者与听讲者交流互动,构筑创新思维的平台;存质疑,即敢于质疑、鼓励质疑,为质疑者创造宽松、平和的自由环境。

科技社团的学术交流要服务于学术交流主体,应为新理论、新观点、学术争鸣的自由发展创造适宜的生存和传播拓展的空间,提供适宜学术讨论、争辩、切磋的平台,如小型讨论会、沙龙、论坛、期刊发表等。

科技社团要掌握学术交流的基本特点,要切实走出“忙于事务,疏于学术;聚焦少数,忽视多数;重视台上,忽视台下;注重形式,轻视内容;重视开会,忽视积累;以我为中心,忽视参与者”的误区,切实提高学术交流成效。

此外,科技社团在学术交流中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和态度,追求科学真理,遵守科学道德,鼓励学术争鸣,提倡合作精神;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对待和评价科学研究的成败,制定学术交流的行为规范,倡导创新文化,营造有利于科技自主创新的学术交流氛围和社会环境。(作者为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