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看北京的一百种视角

2006-09-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冠中 我有话说

近年来国内外写上海的书比写北京的多,令一些人“忿忿不平”。北京大学的陈平原在其与哈佛大学的王德威合编的《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里说:“‘上海学’很难再有大的突破。相对来说,作为八百年古都,北京的现

代化进程更为艰难,从抵抗、挣扎到追随、突破,其步履蹒跚更具代表性,也更值得研究。”古都大家都这么认为,但当代北京可能正因为其现代性的多样与芜杂,出现了想象的超载,难以归总在一个有魅力的宏大故事内。对许多港台同胞和外国人来说,情调感受重于历史还原,上海有着过浓声色味的套装故事,反而成了可以按照各自的“前理解”去理解的城市,至少他们以为如此。

其实在北京是要看你降落在哪里,稍转向就可能找不到北。芜杂,是因为头绪线索太多,你的北京可能不是我的北京。我知道十多年前,很多老外只把偏东北的酒仙桥那边的丽都假日酒店当作是北京的城市中心,而我自己在北京住了前后九年,至今还基本上是离开朝阳区就算是出游――上述地点在不久前大多还是郊区农地。

我们常看到上海人与北京人的反差对比,但现在谁是北京人呢,只能再做一个比较,连一个新字都不够用,且不说三代在这里的老北京本身就需要细分,民国时期进京的人士是新北京人,1949年以后来的应算是新新北京人,再排下去,改革开放后进城的和扩市后的郊区居民应叫新新新北京人,至于一些长住北京的外籍人,只能是“其他”北京人。大家对北京的体验、记忆与期待是不一样的,我们真需要大量的论述,才能较像样地拼出一个北京的临时图像。

来北京玩几天,然后去西安、拉萨的游客是幸福的,光是观光世界级的历史文物已不枉此行。自命较认真的初次游客,譬如那些要去逛潘家园或非去利群吃烤鸭不可的文化客,也只需要翻一下英文北京指南就够使了,可能已经是过量了。

但喜欢文化的重访者呢?“北漂”呢?在京住了一段时间,仍没感到熟腻者,如我呢?我们知道,不管过去与现在如何毁它灭它,不管它有多少不足,北京还是伟大丰盛的,作为基本知识,随随便便可数出一百个以上非知不可的谈资,但我们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是为文化杂食者而设计的,如满汉全席的每一道菜都给你试一小口。《化石》一节共11章,由中轴线写到北京的海,《天地》共11章,由看不见的隆福寺到沙尘暴的美学,《飘》共10章,由艺术家村宋庄到来自他乡的胡同串子,《隙缝》共20章,写到红门雕刻时光盒子万圣迷笛马克西姆老莫高碑店潘家园……可见选题之心思,兼顾着经典传统与当时得令,从文字看,执笔者有地道北京人、学者、北漂与港台文化人,都不是在写导游,而是带功摆姿态的,每人多少融入些个人视角,故不乏可读性。

当然,一百篇文章远不足说遍北京,何况,每群人的“一百”是不一样的。林语堂在《辉煌的北京》中说,才住上十年就说了解这城市,是勇敢的妄言。

看北京真是一百种视角也不嫌多。

压题图片为故宫博物馆。图片均选自《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

《在北京生存的100个理由》尹丽川等合著辽宁教育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