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化学工业 用创新促进大发展

2006-09-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何平 我有话说

顾宗勤李惠黎欧阳平凯

化学工业成就令国人自豪

“我国化学工业取得的成绩足以令国人自豪。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并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要、部分行业自给有余产品可以出口的化学工业体系。西气东输、中哈石油管道、青海盐湖100万吨钾肥等国家级重点工程的建设,标志着我国化学工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我国硫酸、合成氨、化肥、电石、染料、磷矿、磷肥、胶鞋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农药、烧碱、轮胎产量世界第二;炼油能力居世界第二;乙烯生产能力为世界第三;五大类合成树脂生产能力世界第四。”谈到中国化学工业,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顾宗勤为我们画出了这样一幅立体图画。

 

我和我的祖国

站在这幅图画前,我们清晰地看到:“十五”期间,化工行业建设了一批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大型的国产化示范装置,对全国化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化学工业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研开发和工程设计队伍,包括200多家科研院所、5万多名科技人员,为我国化学工业的持续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中化近代环保化工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就是我国化学工业近年来加速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积极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开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得到增强的典型例证。”顾宗勤说。

氟里昂替代品技术在逐级放大中创新

国庆前夕,按照顾宗勤院长的指引,记者来到了位于西安的中化近代环保化工有限公司,这是国内最大的氟里昂替代品生产企业,站在我国首个万吨级HFC-134a生产装置前,公司首席科学家李惠黎自豪地说:“这个氟里昂替代品生产装置,我国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氟里昂是耗损臭氧层、导致形成“臭氧空洞”的主要物质,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重要物质之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淘汰氟里昂、发展替代产品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臭氧层,成为全球积极推动的共同使命。

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不折不扣地履行了自己的庄严承诺,严格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的国家方案》的要求,对氟里昂的生产、消费进行了削减和淘汰;同时,大力支持国内企业开发和生产替代品。2003年以前,我国并不具备氟里昂替代品的工业规模生产能力,主要依赖进口。由中化集团公司与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合作组建的中化近代环保化工(西安)有限公司,于2003年12月和2006年2月建成了两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00吨/年HFC-134a生产装置,使中国在氟里昂制冷剂替代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早在1989年,我们就开始了研究。”时任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氟里昂替代物攻关组课题负责人的李惠黎介绍说:“争论一开始就很激烈,主要是当时国内的气相催化氟化技术还是个空白,而且前景也不十分明朗。”李惠黎说,是引进国外技术,还是靠自己的力量从头研究开发?面对国外厂家实行的技术封锁(外方开出的技术软件费就高达2000多万美元),攻关课题组的同志们决定自己研发,采取“逐级放大”的办法,从实验室研究到单管试验,一步一步将科技成果推向产业化。攻关组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协同攻关。仅催化剂的配方筛选就进行了300余次试验,终于通过了3000多个小时的寿命试验;1995年园满地完成了“八五”科技攻关项目。

生物质资源开发促进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

谈到氟里昂替代品生产技术,李惠黎还清楚地记得时任化工部部长顾秀莲在成果鉴定会上作过这样的评价:“咱们这个成果,为中国人争了光。”

现在,中国化工的探索与创新已经大大深入,并不断创造着令世界刮目的成果。

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欧阳平凯教授是我国最早倡导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工业、发展生物质产业的科学家之一。

“未来的物质资源生产,包括液体燃料、有机材料和各类化学品都必然来源于生物化工制造。当前来说,可以将燃料乙醇、生物乙烯、阳光柴油、生物塑料以及沼气发电和固化成型燃烧作为生物化工制造的主导产品。”欧阳平凯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造传统化学加工方式,用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工业生物技术取而代之,逐步由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来代替石油和化学原料。以燃料乙醇为例,这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生物燃料,也是较为理想的汽油替代品。目前我国酒精年产量为300多万吨,其中80%左右的酒精用淀粉质原料发酵。据统计我国车用汽油年需求量为4000多万吨,用酒精质量分数为25%的汽油醇(酒精汽油混合物)来替代,则需要1000万吨无水酒精。“非粮食法生产乙醇是今后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欧阳平凯院士说,目前全球正处于基于熵工程原理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时代,我国的生物工业技术和国外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应利用生物经济的发展机遇,将工业生物技术与现代化学技术相组合,优势互补,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工业竞争力,带动新一轮的产业进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