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后WTO时代中国金融面临七方面挑战

2006-10-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研字 我有话说
按照WTO的规则,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怎样实现与其他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对等,这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具体到金融领域,我们需要关注:如何协调处理金融开放与国内宏观经济稳定、金融开放
与财政平衡以及与国内金融体系自由化的关系?我国银行业要不要走出去,怎样走出去?如何处理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与招商引资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学者们给以理论上的探讨与求解。近日,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和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金融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后WTO时代的金融创新”为主题,立足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现状,对后WTO时代中国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演讲时提出,后WTO时代对中国金融的冲击和挑战,主要来自七个方面:一是新技术的冲击和挑战。金融电子化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对中资银行传统手工操作模式提出了挑战;二是新产品的冲击和挑战。如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代客理财、电子银行、银行卡等业务,对中资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将产生重大冲击和挑战;三是利润生成和盈利模式的冲击和挑战。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因而利润成倍增长,成本大幅下降,对中资银行依靠传统利差业务维护利润的状况将是一个重大冲击和挑战;四是体制的冲击和挑战。金融全球化和综合化经营要求商业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垂直的报告路线和矩阵式的管理,对中资银行经营体制将带来重大冲击和挑战;五是机构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的单一机构面对产业、行业交叉的新形势,需要能够实现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六是观念冲击。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认识,以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不断革除旧观念,接受新理念;七是监管体制和监管思路的冲击。随着金融创新的持续发展,我们的监管体制如何适应,监管理念如何调整,监管手段如何跟进,是亟需考虑的问题。

面对这些冲击和挑战,中资银行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金融创新是中资银行的生命,是中资银行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有专家指出,以创新战略来推动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是当前改革的重中之重。实现金融创新,就是要求金融体系为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引入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开辟新市场、构建新组织,在战略决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开展各项新活动,最终体现在金融体系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造与更新上。

有学者认为,后WTO时代的中国金融创新,由于其后发机遇,更多的或主要地是对国际标准的学习、借鉴和移植。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金融的创新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但是,处于转型与发展双重特征的中国特定约束条件使得金融创新的本身极具复杂性。在探讨中国的金融创新问题时,必须明确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及模式,并对后WTO时代金融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范式加以重点研究。

有学者提出,中国当前应着力推进商业银行业务的结构创新,增强风险抵抗能力。应全面促进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迎接结构金融时代的到来。这其中要掌握人民币金融衍生产品的主导权和定价权,以债券市场为突破口扩大直接融资,为结构金融产品提供创新基础。政府要为金融创新做好法律、税收、会计、信用等方面的制度环境建设。此外,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来支持金融创新的基础建设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延礼,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黄达教授,西南财经大学校长王裕国教授,以及曾康霖、刘锡良、谢平等知名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共200余人出席了会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