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十送红军》背后的力量

2006-10-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文 钟小伟 我有话说
“于都河畔送红军,长忆军民鱼水情”――《十送红军》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生动地描绘了红军与人民群众依依惜别的场面。于都是红军长征的起始地。长征前夕,于都人民全力支持红军战略转移,响应扩大红军的号召,动员5000余名青年参加红军;帮助安置留下来的6000余名红军伤病员;组织数以万计的民工参加运输队、担架队,跟随红军
长征。为了尽快架设便于军事行动的浮桥,于都人民奋战4天,尽其所有,有的将自己所有能用来搭桥的家当都捐献出来,甚至将房子拆掉。

长征途中,红军每到一处,深入发动群众,没收土豪劣绅财物,分发贫苦百姓,救济受难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得到人民群众热烈拥护。无论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还是飞夺泸定桥等,都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是百姓摆渡架桥,帮助红军渡过急流险滩;是百姓自愿带路,使红军顺利穿越崇山峻岭;是百姓通风报信,避免了国民党的突然袭击。更是沿途的老百姓自愿参加红军,使革命的火种永不熄灭,队伍不断壮大。人民群众是党和军队生存发展的根本。

长征途中,红军经过苗、瑶、壮、侗、彝、布依等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杂居区。红军先遣支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果基部落首领小叶丹按照彝族习俗歃血为盟结为兄弟。1935年8月,红25军先期到达甘肃静宁县回民聚居的地区,专门规定“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禁止部队驻扎清真寺,禁止毁坏回族的经典文字,禁止在回民地区吃大荤;注意尊重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注意使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妇女,注意实行公买公卖。红军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人民子弟兵。群众称赞红军是“仁义之师”。

长征昭示我们,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黄镇所绘漫画:《红军过湘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