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培养爱心,确立育人之本

2006-10-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丽平 我有话说
曾经有一次,北京电视台卫星频道的一个节目吸引了我的视线,其内容是为一对患白血病的小兄弟捐赠的专题报道。短短的几天内,就筹资了五十几万元。当看到一些家长领着孩子顶风冒雪地前去捐款,一双双小手捧出了自己的压岁钱,也献出了一颗颗滚烫的爱心,真令人动容!

随后,又看到有关报道,由中国红十字会设置的

捐款箱,六个月后打开,当有关工作人员工作了六个小时,清点了捐款箱,竟只有区区5000元,电视画面上的捐款箱内,几乎大多都是分钱、毛钱。据有关统计,现在社会上的捐赠也只能帮助1%的白血病患儿。而据2005年的统计,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存款已达到一万元,毋庸置疑,我们的慈善公益意识有待于普及和增强。

诚然,这些社会问题不能仅依靠老百姓的慷慨解囊,我们国家也正在努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系统,它包括医疗,保险,养老等方面。但是,募捐只是慈善公益事业的一种形式,而它的背后涵盖着人性的关爱,相互的扶助和社会的和谐。而爱心的建立是需要有培育爱心的桥梁。

就拿我目前居住的香港来说,周六的“售旗日”已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每逢周六的上午,就会有一些中小学生走上街头进行募捐,当你向“捐钱箱”放入零钱时,就会在你的衣服贴上各种不同的胶贴的图案,这就是香港人所谓的“售旗”。“售旗”,就是香港的慈善机构和学校结合在一起的募捐活动,香港的慈善机构约有二百多个,许多全球性的慈善机构在香港都设有分支机构。

记得我初来港时最疑惑不解的是:香港的孩子怎么会有闲暇来做这些事,因为我知道内地孩子周末的日程表都是满满的,不是匆匆地赶去上钢琴课,就是去学绘画、芭蕾……如今,已经来港十年了,我从疑惑不解到肃然起敬:这些孩子在香港的酷暑或寒风中伫立半日,心无杂念,捧出的是一颗火热的爱心。

同样是以华人为主的社会新加坡,教育部则推行强制性的“社区参与计划”,其中包括售旗,去“老人院”服务等项活动。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体验社会生活,从小了解人间的疾苦,学会关爱他人。据我所知,现在很多国家,都把这种“社区服务计划”列入学生的必修课。像澳洲的高中生,就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规定的“社区服务”,才可以顺利毕业。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培育爱心”这重要一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究竟“爱心”的培育在个人成长的历程中是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答案不言而喻。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我们目前仍然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再加之社会上“唯学历”的用人观,使一些家长只是一味地追求孩子们的分数、成绩,让孩子读重点中学、名牌大学直至出国留学是每个父母心中的梦想。当孩子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许多家长就请来了英语、数学的

私人家教,这种偏颇的“望子成龙"、“出人头地”风气愈演愈烈,使得孩子们在成长的旅途中负荷着过于沉重的厚望、不可名状的竞争压力,尚未成熟的心智很容易形成自私、偏颇、扭曲的人格。

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所谓的素质教育决不等同于学画弹琴,素质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德育”,它包括:人格的铸造、品质的建立、爱心的培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才是“素质教育”之本。

“成功”的诠释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是名牌大学的文凭,硕士、博士的方帽?其实,成功是超越表面的东西,它不仅包含学业的成就、对社会无私的奉献,其核心是品质的高尚、心灵的健全、博大的胸襟和富有爱心和同情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