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尊重学生 以人为本

2006-10-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红新 我有话说
中国有句古话叫“尊师重道”,自古教师的地位就相当高,上至天子下到庶民无不尊重老师。这是民族的美德。今天,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种新的思想指导下,老师不再是孩子们的“王”,不再是课堂的绝对主宰,作为具有教育指导者和知识传播者双重身份、以被尊重者自居的教师需要意识到:“师道尊严”固然重要,但“
生道”也需要获得相应的尊严。那么,实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如何去理解“生道”,又如何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呢?

“生道尊严”的误区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过去体罚学生、教师用语不文明等粗暴的教学现象今天已经很少见了。但是是否就可以说,教育工作者们已经明白了“尊重学生”的真正含义了呢?先让我们看看如下对话:

师:张同学,请你朗诵一下这段课文。

生:老师,我现在不想念。(现场还有几位听课的老师及领导)

师(笑容依然):你可以保持沉默,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

这是某个关于新课改的范例,尽管作者后来补充说,这位同学在后半节课中主动要求朗读,并获得了听课师生热烈的鼓掌,但这并不能掩饰这样一个现实:在学生面前,教师的合理权力变得如此无力!

类似的怪现象还有许多,有的学校学生上课时可以随意出入,有的老师对学生一味夸奖,甚至有学校为学生设立专门吸烟室。而教师正当的惩罚,不但会招来学生和家长的不满,社会也会将批评矛头指向校方。不知不觉中我们面临着矫枉过正的尴尬,踏入了片面理解尊重学生的误区。

不错,学生应该获得尊重,这是素质型人才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但是学生得到尊重,并不是建立在老师威严扫地的基础上的。老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如果威信尽失,学生又怎会心甘情愿向其学习?教育又如何继续?将学生和老师这二元僵化对立,不仅错误理解了尊重学生的含义,而且对教育的破坏也相当严重。

师生的平等是互相尊重

这么一说,也许有人会犯难:既不能“面目狰狞”,又不能“唯唯诺诺”,那该如何教学生呢?其实很简单,学生也是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必须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基础上,所以,这种尊重是一种人与人的平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宽容和引导,更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爱的关怀。

首先,师生间的平等是建立在老师和学生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等。学生有获得尊重的权利,但前提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不尊重老师的学生也必然会丧失权利并接受惩罚。

其次,对学生的尊重应该具有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着眼于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这一目标,这就意味着老师和学生要充分沟通,老师不仅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独立意识,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建立健全的身心;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错误和缺点,也要求老师毫不犹豫地批评、校正,加以引导。宽容不是纵容,引导而不能误导,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和尊重。

然后,老师需要用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这种尊重的存在。这是尊重学生的更高境界。带着爱心的教育是讲究方法的教育,是因地制宜的教育,爱会让老师自觉运用恰当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而不会流于粗暴;爱会让老师真心实意地去探究学生的内心,成为他们的朋友,将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爱会让老师充分信任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鼓励他们不断前进。

关爱学生在于尊重与理解

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知识传承者的老师,如何去尊重学生就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尊重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换位思考,以平等的观点去看待、理解学生问题,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尊重、理解学生,就要尊重、理解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做到文明教学。过去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老师总喜欢以体罚的方式以示惩戒,以威严换取尊严。但事实证明,这种所谓尊严,不过虚有其表。只有当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时,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打动学生时,其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和真诚的情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和敬意,教师的尊严丰碑才能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

其次,尊重、理解学生,就要创造开放、公平的教学环境,做到平等教学。对于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就应该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成为教学的主体之一,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独立意识;同样老师也要创造公平合理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均等的机会,齐头并进。

第三,尊重、理解学生,还要学会倾听学生心声,做到爱心教学。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学习落后、人际关系不好、早恋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年龄使然,老师们不能横加干涉,粗暴指责,而是应该善于做个倾听者、疏导者,和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履行自己指导者的任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