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血脉相连的尚武情结

2006-10-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我有话说

辽阔的黑龙江垦区,拥有104个农(牧)场,其中有38个边防农场,边防线长达920公里。这里曾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著称于世。隋凤富,这位上世纪60年代来到北大荒的支边青年,如今已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在他身上,依然传承着十万转业官兵特有的基因,依然体现着兵团战士过硬的作风,依然延续着北大荒人爱国戍边的尚武情结。

兼任武委会主任的农垦局长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是隋凤富视察边防农场,常常念及的警句。平时,他经常提醒垦区各级领导:既要关注农场牧场,更要关注未来战场;既要关注种田打粮,更要关注强边固防;既要关注发展生产力,更要关注提高战斗力。

2003年,隋凤富就任农垦总局局长,同时任总局武委会主任、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到任之后,他第一个来到的机关部门是军事部,与军事部领导座谈,征求军事工作意见;对胡主席关于国防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每次重要讲话,他都认真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对军事部门提供的有关国防建设和武装工作方面的条令、法规、文件,他都认真阅读并签写批示意见。连军事部门的领导都佩服隋局长:讲武装业务有根有据,指导工作有板有眼。

2004年,农垦总局筹建北大荒博物馆,隋凤富特别批示:给垦区武装留一块展板,将博物馆作为国防教育基地。博物馆建成后,他还专门安排军事部一名女军官到博物馆做讲解员,从此,垦区武装展区成了特别引人注目的亮点。

适应现代化的垦区武装工作

在新形势下抓好垦区武装工作,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垦区后备军。身为总局武委会主任和总局国动委主任,隋凤富坚持做到对武装工作时时思考,重大问题亲自过问,主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活动亲自参与,难点问题亲自解决。

隋凤富一向重视军事机关的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已实现了电话加入全军程控网,开通了电视电话系统,加入了全军“三期网”,组建了机关局域网和垦区武装网。抓了9个分局人武部“三室两库”建设,实现全部达标,所有农场武装部均设有独立的办公室、作战室和战备资料柜。

2004年到2005年,总局共投入200多万元,用于民兵装备仓库达标建设,7个民兵装备仓库全部被沈阳军区评为“甲级装备仓库”。民兵“三队一网”建设趋于完善,民兵训练逐步向基地化、模拟化和网络化迈进。目前,垦区民兵已建立了29支扑火分队、54支高炮防雹降雨分队、65支抗洪分队、6支爆破分队,各分局还组建了民兵巡逻小分队、“民兵110小分队”,只要一有情况,这些民兵就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在隋凤富的关注和协调下,目前,垦区38个边防农场都与边防部队建立了“合训、协勤、联防”共建关系。近年来,边防农场为边防连队无偿提供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技术支援,涌现出饶河农场、勤得利农场、嘉荫农场等一批全省双拥工作先进单位。

把武装工作做精做实做活

关心武装不能只在嘴上说,要动真情,办实事,用实劲。

在隋凤富的主持协调下,农垦总局将垦区每年的民兵训练费、边防执勤费、征兵费、在编职工人头费等共计400多万元,全部纳入总局年度预算,为武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2004年开始,总局基层精简机构。隋凤富专门作出批示:要站在强边固防和讲政治的高度看待基层武装工作,武装部要做到机构单设、人员不减。为使垦区民兵组织建设在撤队建区体制调整中不被削弱,隋凤富指示军事部门开展专题调研,最后确定了普通民兵“以区建连、以连编排”,基干民兵“以场编连、跨场编营”及“兵员流向哪里兵就编向哪里”的原则,实现了民兵组织向企事业单位延伸、向行业系统延伸、向大中院校及科研机关延伸,真正做到了把兵编精、编实、编活。

胸怀国防绿,枝叶总关情。隋凤富不但对垦区武装工作关心支持,还把军人及家属的生活冷暖挂在心头。军事部搬迁哈尔滨后,一些随军干部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入托问题成了难事。隋凤富得知后,带领组织、人事等部门同志到军事部现场办公,使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落实。近两年复转的6名干部和士官,都被安排到总局机关和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工作。

2004年春节前夕,隋凤富家里的一位老人去世了,他没告诉机关任何同志,自己悄悄返回农场处理后事,随后又到农场的老复转官兵、困难民兵家中走访,还带去了慰问品和慰问金。

几多汗水,几多收获。隋凤富,在1999年任九三分局武委会主任到农垦总局武委会主任的7年时间里,在分局、总局两级党委的共同努力下,拥有6万官兵的垦区武装,全面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中,九三分局人武部先后3次被省军区评为先进团级党委,人武部连续7年被省军区评为标兵或先进人武部,总局军事部司、政、后机关分别被省军区评为机关先进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