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SCI的评价作用客观、公正吗

2006-10-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齐芳 我有话说

曾几何时,SCI作为科技评价体系中一项与国际评价体制接轨的量化标准,备受赞誉。然而,现在这个曾经的“创举”受到的非议似乎越来越多,质疑、反对甚至要求取消的声音不绝于耳。SCI,难道真的已经成为阻碍

科技发展的鸡肋?

SCI是由美国一家科技情报机构创立的文献检索系统,着重收录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本土基础研究核心期刊,后来发展到收录世界各国核心英文期刊。上世纪80年代,南京大学首先引入SCI论文数作为校内科研产出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标准之一,后来被国内各高校和科技界广泛采用。

追溯SCI论文数成为科研考核量化标准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从某种程度上讲,SCI“逼迫”着中国科学家向国际核心学术期刊投稿,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放到国际科学大展台上,接受全世界科学家的评判。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说:“这是中国科学家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应该说,SCI论文数和引用次数作为科技产出成果评价的一个量化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科技界与世界同行的交流,对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特别是基础科学与国际接轨至关重要。

有人把“美国科学家也不是都知道SCI”作为中国也必须取消SCI的理由,这是脱离了背景。SCI是美国人研发的,着重收录的是美国和欧洲的核心期刊。对大多数美国科学家来说,只要他们在这些期刊上发表了文章,自然就会被SCI收录,所以这个标准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而面对这些国际英文期刊,中国科学家刊发科研论文的难度可想而知,中国的学术期刊能被认可为国际核心期刊并被SCI收录的比例很小。因此,假如中国学者能像美国学者一样“人人都有SCI”,那时不用反对,SCI论文数自然会退出科技评价体制的历史舞台。

但我们也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在单纯追求数量的指挥棒下,不少单位将SCI由“标准之一”变成“唯一标准”,“重奖”的鼓励使充满趣味的科学探索变成了“机械化应试”,甚至催生了“损质保量”、“一稿多投”等学术不良现象。

其实,像其他标准一样,SCI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首先,SCI更侧重反映核心期刊的文章收录情况,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文章的质量。简单地说,某杂志被SCI收录,刊登在该杂志上的文章就全被收录到SCI中,但杂志中的文章水平可能参差不齐。其次,SCI侧重于反映一些共性和前沿性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对生态环境保护、地理等一些地域特色较强的科研成果关注不够。这些研究的中国特色很强,虽然对我国发展意义重大,但在国际上不具备广泛性,属于“偏门”、“冷门”,很难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因此,用SCI论文数来评价这些科研领域的成果产出和价值是不合适的。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SCI还是科技评价体系中重要的量化标准之一,但在不同的领域应该表示为不同的权重,应该通过“同行评议”等方法不断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换个角度来看,在科技界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评价体系,只有不断完善,不断调整,才能建立适应现实情况的科技评价体系。通过多年的实践,SCI在现实的科技评价活动中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这其实是正常现象。问题是:SCI是不是到了该一棒子打死的地步?如果没有了SCI,现在是不是有了更好的评价标准?热议SCI这件事的积极意义在于:对于科研管理部门来说,是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了个醒――科研评价是一件复杂的管理工作,要有“标准”,但不能“唯标准既是”(标准是量化的表格,但科学不是填空题,不能用“大一统”的方式来对待);而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既然走上科学之路,就要坚守科学的诚信道德,踏踏实实做学问,不要只顾追求短期的个人利益,发表论文数是表现的一个方面,而对于你真实的科研能力,同行在心目中是有标准的。

众说纷纭SCI已持续有些时日了。其实,人们对SCI的诟病不过是要求改革,或者说完善现行科技评价体制的情绪宣泄。也许平息这场旷日持久争论的最好方法,就是尽快完善和调整科技评价体制,使之与时俱进。科技部近年来对于改进科研评价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相信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畸形的SCI现象会得到改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