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史影像中的红军

2006-10-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詹达 我有话说

继由师永刚,刘琼雄编著的《雷锋1940-1962》被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一百本优秀读物后,近日,三

联书店又推出了这两位作者的另一部著作《红军1934-1936》。

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在中国现代史上堪称独特的军队。它发展蓬勃于中国农村,它的某些战术思想甚至来源于古典小说,但它却拥有共产主义理想、红色苏维埃的意识形态。这支部队由中国共产党创立,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工农阶级有了自己的武装。这支最初连军装都不统一的军队,融合了农民、工人、旧军阀官兵、苏联留学生、理想知识分子,以顽强、善战闻名世界,它以弱小的力量在中国的华南腹地建立起了自己的红色苏维埃政权。而这支部队最伟大、最具有转折意义的行动,被历史上称为“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穿越了大半个中国。整个长征的过程艰苦卓绝,伴随着红军的是战争与饥饿,还有严酷的自然环境,但最终红军将士获得了最后的胜利。由这支部队延续下来的武装力量,不仅打败了日本军队,还打败了国民党的军队。美国《时代》周刊2000年编辑的《人类1000年》一书中,评选出的过去1000年“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100件事,中国有3件事入选,长征便是其中之一。

《红军1934-1936》在众多的纪念红军长征的书籍中无疑是一本独特的书,它以新鲜的内容框架和装祯设计,再度采用了类似《雷锋》一书的叙述方式与概念。在谈到为什么会选择以红军来作为这套丛书的第二本来推出的时候,师永刚称:”红军这个词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具备多种解读的意义。七十年前的故事,对于这代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所谓的解密,以及当年的某部分猎奇。红军的历史细节非常重要,但放在全球化的当下,我们纪念七十年前的这支军队,那些理想者,过多的沉迷于揭密之类的事件,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东西。

师永刚对这本《红军》确立的定义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寻找到与2006年相通的阅读共同点。与之前出版的纪录红军的著作所不同的是,《红军》一书并不纠缠于那些当年的斗争抑或“揭密”。编著者更关注的是些令人感到琐碎的小事以及令人无法忽略的细节。例如他们对于红军着装的考证,在长征途中他们的饮食问题是如何安排的?红军的武器装备具体有哪些?他们沿途的对手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甚至他们还整段描述和解读了《红军病历》、《红军食谱》,而他们所讲述的关于红军的城市生活的细节,也令人新鲜与吃惊。

《红军1934-1936》以更平和、客观、回到常识的历史观,重新挖掘和整理出更生动的红军日常生活史。同时也如本书作者所言,为这一代中国人留下一本详尽的红军说明书。

《红军1934-1936》堪称迄今为止最集中展现红军长征前后影像的书籍。红军长征前后由于条件所限,留下的影像资料并不多。本书的策划、编著者师永刚和刘琼雄经过数月时间的努力,甚至购买了数百幅台湾当局保存的非常珍贵的红军图片,其中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

《红军1934-1936》师永刚刘琼雄编著三联书店

压题图片为中国工农民主政府第一届执行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中间站立讲话者为毛泽东。在这个如同农闲时节瓜田李下的场景,谈论的却是令人热血沸腾的大革命事业。下左图为长征前夕的红军,事后刘伯承回忆长征出发,用的是“猝然决定”,而事实上,长征出发的时间的确是临时提前了。下右图为廖承志在长征途中画的画。图片均选自《红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