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牌桌酒桌变书桌 欢歌笑语响村落

2006-10-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婧 我有话说
由于经济落后、地处偏僻、缺少文化生活等原因,长期以来,青海农牧区乡村留给外界的印象一直是单调、沉闷和缺乏活力。然而,这种情况眼下正得到有效改善。9月下旬,记者来到位于黄河河畔的青海省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看到,该村文化大院里敲锣打鼓一片热闹的场景,50岁以上的老年人聚在一起吹拉弹唱,传出阵阵欢快悦耳的歌舞声:“
富民政策真正好,两免一补三取消,先进性教育最重要,八荣八耻要记牢……”屋里一间2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里,一摞摞科技、文化等书籍、报纸摆放着,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有的静静翻阅书籍,有的交流致富经验,有的讨论着牛羊育肥的诀窍。问后得知,他们均为本村汉藏回各族群众,他们一有空闲就聚在一起,读书看报、载歌载舞,把这里亲切地称为“文化中心户”。

据了解,“文化中心户”是近年青海农牧民的发明创造。2003年春,省委宣传部组织有关部门赴农牧区开展基层文化建设调研工作。在海晏县青海湖乡同宝村调查的同志发现,每到晚上,这里的一些村民就会自发地聚集到牧民夸什才的家里,大家猜测这些人聚在一起不是喝酒就是打牌赌博的。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些人是来参加文艺演唱活动的,并听这家村民讲有关农业、畜牧业的知识,不少村民还利用所学知识致了富。该事使调研人员敏锐地感到,这种自发的文化活动组织形式,应是适合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方式。

2003年6月,青海决定采取省上补助、地方资助、有关方面捐助相结合的方式,在湟中、互助、贵德、海晏四个农牧县率先开展“文化中心户”创建试点。目前,“文化中心户”已扩展到23个县,覆盖率达47%,州地县乡镇等各级“文化中心户”总户数达1257户。其类型也由最初的宣传型、科技传播型发展为今天的刺绣、剪纸、奇石、曲艺、格萨尔说唱、歌舞、根雕、书法、绘画、体育等十几个类型。

如今,“文化中心户”在青海农牧民的科技、文化、业余生活中已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贵德县格萨尔文化中心户以搜集整理流传于民间的格萨尔王传奇故事,用说唱、藏戏和整理编写等形式传播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为主,兼营藏医、餐饮、文艺演出。自创建以来,先后筹资160万元兴建了格萨尔寝宫、文物陈列馆各一处,塑有雕像30多尊,搜集整理散落民间的格萨尔书籍1万余册,编写格萨尔故事7本,还组织文艺演出230余场次,观众达10多万人,对于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随车行驶,一路颠簸来到平安县三合镇新庄村书画中心户祁之谦家里,只见他家大门后贴着“十星级文化中心户”的奖状,院里、屋里挂满了书法、绘画作品和各项奖状、纪念杯。祁之谦正和几个书画爱好者现场泼墨,笔下的牡丹花争奇斗艳,山水风景栩栩如生,围观的群众不时发出赞叹声。据介绍,祁之谦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书画家,他自幼在家父指导下学习书画,并受名师指点,作品多次获奖。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年轻农村青年向他拜师学艺,学有所成后,还走上了书画创作增收之路。

一个个“文化中心户”的蓬勃兴起,不但丰富了农村单调的文化生活,改善了社会风气,而且很多农民通过这个“家”,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平安县阿伊赛迈民族歌舞团,走出高原、走出大山,用民族的文化去创收,先后到北京、石家庄、西安、兰州等大城市进行演出,去年收入近40万元,演员人均收入6000多元,比当地农民年人均收入1200多元提高了近4800元。目前,歌舞团的演职人员由原来的1个乡2个村40多名演员扩展到全县8个乡镇30多个村140多名演员,带动了相邻农牧民兄弟共同致富。

贵德县河西镇格尔加村的文化中心户喇海林的“黄河奇石苑”,占地40余亩,收藏黄河奇石1000多块,百年果树30多棵,各种书籍报刊近700种,不仅是当地群众宣传科学知识、提供法律援助、提供致富信息的有效载体,而且成为宣传黄河奇石文化的有力推动者。每年来此参观者近3万余人,门票收入已达2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之路。

谈到“文化中心示范户”给当地农民带来的变化,贵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志英形象地总结为“七多七少”:读书看报的多了,喝酒赌博的少了;学科技用科技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参与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多了,蹲墙根晒日头闲聊的少了;谋求上进的多了,不思进取的少了;邻里团结互助的多了,闹矛盾的少了;家庭和睦的多了,争嘴吵架的少了;讲文明改陋习的多了,不文明言行少了。

随着全方位大覆盖推进文化中心户的创建,青海基层党政领导尝到了协调发展的甜头,近日青海省认真总结了“文化中心户”3年多来创建的经验,决定今年在全省41个县(市、区)全面推开“文化中心户”建设。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曲青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多年来,青海四级宣传文化阵地网络建设只规划到县乡,没有延伸到村户。而“文化中心户”有效地弥补了上述缺陷,又适应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提高农牧民素质、营造良好文化环境的要求。创建“文化中心户”是手段不是目的,根本的长远的目的是造就一大批新型农牧民。通过“文化中心户”的创建,运用市场的机制,探索文化增收、文化致富的路子。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